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國內尿素出廠價一路飆漲,加上部分經銷商不理智的采購作為支撐,山東、河北等地高端出廠價甚至達到了2450元/噸。且整個漲價過程有理有據,無論價格多高都存在供求緊張的現象。如此一來,更使得大家深信尿素高價時代已經到來。于是,諸多農資公司開始在2350-2400元/噸的價位搶購。至此,風險系數也達到了最高點,緊接著便是“崩盤”行情。據統計,僅在一個月之內,國內尿素跌幅就高達300元之多。快速降價令經銷商無力做出反應,超過百萬元虧損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交了這不甘心的“學費”之后,大家能否重新理性看待尿素市場呢?
尿素價格在經歷過大跌之后,受農業需求回暖拉動。出廠價雖有反彈跡象,但也可輕易判斷漲幅有限的結果。畢竟從供求角度而言缺少利好,以至于剛剛好轉一周的行情再度顯露跌勢。本來筆者還想分析抄底風險,此時來看,也算省了口舌。面對即將下跌的尿素價格,經銷商則應該及時調整心態,試著用2011年前的尿素價位來衡量當前尿素價格。乍看之下,似乎這種想法有些荒謬。但無論從成本、開工率、還是需求角度考慮,尿素均有理由重回低價時代。
根據以往價格數據顯示,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底,山東尿素出廠均價保持在1850元左右。而從2011年起,低端出廠價再沒跌破1900元,均價也保持在2200元左右。理解近年來的高價尿素可以從煤價漲價以及供求失衡角度做出解釋。由于通脹影響,無煙煤在去年持續高價,送至尿素廠高端到站價甚至超過1600元/噸。煤價推高了尿素成本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停車檢修,從而進一步加大了供求壓力。換而言之,2011年的高價尿素雖然有理可依,但畢竟通脹因素存在階段性,遲早會將風險轉嫁給市場。
如果客觀看待當前尿素大跌現象,可以說全拜“通縮”所賜,也可以說是通脹的“后遺癥”。能源過剩使得國內煤價驟降,電、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剩問題。于是,大大降低了尿素企業的生產成本;較高的利潤促使全國尿素企業開工率超過了80%,上半年尿素產量同比增加至少在6%以上;而國內高氮復合肥替代尿素的局勢正在蔓延,加之政策對出口的限制,整體需求必將有一定程度的減少。綜合以上三點來看:成本降低、產量增加、需求減少。結果已不言而喻。
筆者認為:尿素價格近年以來缺少規律性,除農業用肥結構改變屬于長期影響外,其他諸如產能過剩、經濟大環境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干擾均可看成階段性。或許此前在通脹壓力下,經銷商接受了高價尿素,并相信“高價時代”已經到來。但在一個特殊時期過后,我們仍要理性看待今后的尿素市場。今年尿素底價是2100元?還是2000元?這種猜測已沒有任何意義。到不如用當前煤價對比往年,用當前開工率對比往年,讓尿素出廠價重回1900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