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東北通南巴革命老區,分布著400余公里的天然氣管線,其中,由中石化2006年投資興建的河-巴天然氣管道,起于通江河壩1井,止于巴中川東北采氣廠輸氣站,全長80.6公里,日輸氣量達30萬立方米以上。為確保河-巴輸氣管線和其他數百公里管線的安全采輸,川東北采氣廠輸氣大隊10余名巡護工,長年累月巡護在大巴山區崇山峻嶺之間,黃師傅,就是其中一位巡管人——
通訊員(符華勇 張開明 聞道勇)六月下旬的一天,我們跟隨四十歲的已有五年巡管經驗的黃朝志師傅,踏上河-巴天然氣管道的巡管行程。
巡管路上“名堂”多
天一亮,黃師傅就催我們匆匆起床,簡單吃點干糧后,急步向巴中西龕山村進發。
西龕山是巴中市城邊海拔最高之地,從山下有一條專修的水泥路,直達川東北采氣廠輸氣站。而往西龕山村,則大都是林間小路,曲折狹窄,很難走,可就是因為山陡路窄,對于初次來巡管的我,反倒能體會到登高的樂趣。
這里是河-巴線過巴河的管道北岸,今天的巡管計劃是從西龕山村向前巡查8公里到何家灣閥室。看似短短8公里管道,卻要穿山間小路,繞曲折農田,爬坡上坎,翻山越嶺。由于山大路險、雜草叢生,有的地方根本就無路,即便有條小路都被樹枝和雜草所淹沒。黃師傅憑著記憶,一路引著我們,稍不留意,就會失去方向。
“這幾年城市的建設發展很快,正在開發建設的工業園區要修建2條高速公路要從管線上面橫穿,這就需要及時巡查,有時要加密巡管,避免出現因管線占壓帶來的危害。”
“這路上溝壑遍布,雜草叢生,你們千萬小心啊!”黃師傅不停囑咐我們。
一路上,松樹、杉樹等樹木郁郁蔥蔥,直沖云霄的藤蔓從樹枝上垂下……我們穿行其中,露水便全滾到了身上。
“在山里巡管就是這樣,每次我們都是從頭濕到腳。”黃師傅邊開路邊說,每次巡管,都要拿著一根竹竿拐杖,既可以檢查隱藏在雜草中的管道是否安全,還可以拍打草叢中的露水,同時防狗、防蛇。大約走了2個小時,在我們面前出現了全是一人高的雜草,60度的斜坡……
“路呢?”我驚訝地問。
“路是走出來的,前面有雜草,用竹拐杖邊打邊走。” 黃師傅邊用竹拐杖劈開雜草,邊對我說:“爬陡坡,腳要斜著走,才不容易滑。”
眼前這樣的路,我當真是平生第一次走,真有點力不從心,而且由于我的存在,已經拖延了巡管進度。爬了大約20分鐘,我已滿頭大汗、氣喘吁吁,黃師傅卻神情自若,仍健步如飛。“一公里的山路,我們一般40分鐘就能走完。” 黃師傅說。
既是巡管員又是安全員
沿途看見管線警示牌和測試樁,黃師傅便打開背包,拿出工具,用手碰觸管道警示樁是否牢固,并對每個重點位置逐一檢查后,認真寫下巡檢記錄,不時還掏出相機“咔咔”拍幾張照片。他指著密密麻麻數據的巡檢記錄本說:“今天我們的目的地在興文鎮塔子山村的何家灣閥室,沿途有11個電位測試樁需測試。”
13時10分,我們到達山頂,黃師傅打開背上的巡管包,遞給我一瓶水和兩個面包。
“帶多了包沉,不好走路,平時我都是在老鄉家里湊合著吃點。” 黃師傅幾口咽下面包,便在一段懸崖邊用望遠鏡觀察山壁,指著山體告訴我們:“像這些地方,最怕地形發生變化,前兩年就發生過山體滑坡,裂開一道大縫,差點把管道露出來,是廠里及時進行治理,避免了發生管道隱患。”
簡單的午飯后,我們不敢休息,繼續前行,已經進入林區。“這段路最艱難,很多地方都沒有路,得注意!”黃師傅提醒道:“因為厚厚草叢中有可能就是一個大坑,有些地方的路,一邊是懸崖另一邊便是峭壁,路面的傾斜度超過45度,許多地方幾乎成直角,需借助巖石、樹枝或藤條,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很容易發生危險。這也是為什么巡管必須要2個人一組的原因。”黃師傅邊走邊不停地說,“在山里手機幾乎沒有信號,兩個人一組遇到突發情況好有個照應。”
走出林區后,視線開闊許多。“來巡管,先是查周邊環境,有沒有新增建筑物,然后再查隱患,看管道周圍有沒有深根植物。以前,采石放炮的比較多,這些地方就需要重點關注。經過這些年宣傳,現在大部分村民管道保護的意識都增強了。”一路上,黃師傅不停地記錄、拍照,他說這是檔案,以備復查。
看到黃師傅專注的神情,我舉起相機,想找個合適的拍攝角度。黃師傅卻帶著幾分羞澀轉過頭說:“別拍,看看多狼狽呀!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只有把管線巡好了,才能確保能源動脈安全,我們既是巡管工又是安全員嘛。”
8公里管道雖不長,但由于擇路,跟著管道繞來繞去,上坡下坎,直到17:40時,才到達何家灣閥室。盡管不是有山風吹來,我仍汗流浹背,氣喘不休。
黃師傅遞給我一瓶水,笑道:“可以換換心情了,這種天氣不冷不熱,是工作的最好時段。來,我給你們唱上幾句,平時巡管走累了,我都會唱點歌。”說罷,他扯開喉嚨,大聲唱起“打靶歸來”……歌聲回蕩在山谷,猶如管道守護者在向這片大山親切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