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合成樹脂行業有了自己的行業組織和行業代表。 圖為成立大會現場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合成樹脂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我國合成樹脂的表觀消費量一直保持著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長速率,在2011年達到7400多萬噸之際,合成樹脂已經滲透到工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如今合成樹脂除了傳統的塑料形象外,其頭上又增加了一款分量不輕的桂冠,就是新材料。盡管其作為新材料的消費量遠不及普通塑料,但它的技術含量、功能性和附加值卻遠非普通塑料可以企及的,而且應用領域廣泛,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密切,發展的前景十分看好。
正是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下,合成樹脂產業未來將擔負起雙重重任:既要滿足基礎傳統“舊”產業需求,也要為快速發展“新”產業撐起一片藍天。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6月28日,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應運而生。
傳統領域: 需求旺盛供應不足
“塑料制品已經成為現代人類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錢桂敬在做《塑料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的編制說明時這樣表述。塑料應用領域廣泛,為工業、農業、建筑、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了重要配件,同時塑料制品也為廣大民眾奉獻了安全可靠的日用消費品,是人類必須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塑料加工工業已經成長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之一。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為塑料加工業的基礎原材料,合成樹脂的基礎作用和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6月28日舉行的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成立大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介紹:“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合成樹脂產業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11年,我國合成樹脂產能超過5500萬噸,產量達到4800多萬噸,產量是2000年的4倍多,位居世界前列,已初步形成包括樹脂合成、改性合金化、助劑、模具與裝備、加工應用等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從這些業內人士的表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就是近些年通用合成樹脂的產能增長可以用大步快跑來形容。盡管有如此高速的增長,我國合成樹脂的供應依然沒能趕上消費增長的步伐。目前,我國合成樹脂的自給率只有60%左右,產不足需依然是我國合成樹脂產業的困境之一。而產不足需主要體現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一是國內合成樹脂的產量無法滿足下游市場需求,二是原油供應緊張抑制了合成樹脂產能的進一步擴張。
“事實上,我國進口的通用合成樹脂主要是專用料。”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楊偉才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主要的石化企業生產的PE、PP等產品絕大部分是通用料,而用于燃氣管道、汽車零部件以及家電產品的專用料需要大量進口。國內石化企業在專用料的生產上還存在短板。”
卓創資訊大宗商品研究院院長崔科增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產不足需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專用料的供應上。作為基礎原材料的供應商,國內石化企業面臨著兩難的境遇:一方面,是近幾年國際經濟衰退使得我國的出口貿易大幅萎縮,造成了塑料加工企業訂單減少,合成樹脂需求不旺,價格下滑,企業生產通用料不掙錢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批量小、性能要求高、開發難度大,我國對于高性能專用料的開發投入明顯不足,高附加值的專用料市場大多數被國外公司占領,造成了該賺的錢賺不到的尷尬局面。
根據《塑料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的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塑料制品產量年均增長12%左右,這就要求,合成樹脂產量也要有相應或者更高的增長率,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由于國內原油供給不足、國際油價動蕩不安,合成樹脂產業提高產能的任務并不輕松。
如何化解大規模擴產與原油供給不足的矛盾?“實現原料的多元化是一條必由之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表示,“目前我國鼓勵發展的煤化工項目是解決石油供給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多煤少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煤炭在未來的能源領域和化工原料領域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煤制烯烴項目的投運可以降低合成樹脂對石油的依賴。”
“采用甲醇制烯烴、甲醇制芳烴、生物質制乙烯和液化石油氣脫氫制丙烯等工藝路線,也是緩解石油供應緊缺的的重要途徑。”楊偉才表示。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袁隆華則表示,根據工信部發布的《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五大通用合成樹脂的產能達到6800萬噸,烯烴的多元化率要達到20%左右。
圖:兩家帶著產品樣本前來參會的企業代表,正在交換名片,交流溝通。
新興領域: 加快產業化早擔重任
進入“十二五”,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合成樹脂產業因此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早在今年1月4日,工信部就印發了《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新材料產業成為21世紀初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在“十二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將保持年均25%的增長態勢。相比于通用的合成樹脂材料,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為主的化工新材料無疑將成為合成樹脂產業中新的增長點和閃光點。
袁隆華表示,盡管我國合成樹脂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產業基礎,但要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材料支撐,產品在差別化、功能化、高端化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我們可以想象,在尖端的航天軍工領域,如果沒有高端、先進的合成樹脂新材料的支撐,‘神九’飛天、‘蛟龍’入海的愿望就無法實現。”袁隆華說。
楊偉才告訴記者,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功能性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同時,他也給記者一一列舉了這些新材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發揮的作用。
環保產業主要用到的是功能膜材料。廢水處理、水循環利用等水處理工程將采用大量功能性的高分子膜材料;而水泥廠、鋼鐵廠、燃煤電廠等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要想解決好煙氣除塵,讓PM2.5達標,就離不開PPS(聚苯硫醚)耐高溫、耐腐蝕的濾塵袋。
新能源產業中新材料的應用就更加廣泛。風機葉片采用的是碳纖維、玻纖增強的復合高分子材料;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只有采用EVA、PVB作底模材料,有機硅作密封材料才能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而薄膜太陽能電池則直接采用聚乙炔、聚砜等作光電轉換材料,成為太陽能產業中的新秀;核能發電設備對電線、電纜的抗輻射性能有極高的要求,非含氟聚合物不足以擔此重任;新能源汽車中的電動汽車鋰電池隔膜材料采用的是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等新材料。
除此之外,聚碳酸酯、長碳鏈尼龍、聚苯醚等工程塑料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液晶高分子材料、聚酰亞胺等已經成為電子電器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生物質高分子材料則是生物產業中的重要一員,在醫用高分子材料中具有很大的潛力。
作為基礎材料,合成樹脂幾乎應用于所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楊偉才認為,中國的合成樹脂產業要擔負起這樣的重任,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技術水平,而實現新材料的產業化是當務之急。
楊偉才介紹說,國際上已有的高端新材料,大部分我國也能自行試制,比如PPS、聚酰亞胺、液晶聚合物、PEEK等,國內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但要實現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配套的目標,就必須實現產業化,只有真正實現產業化,才能提供性能優良、品質穩定、價格合理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
行業組織: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盡管合成樹脂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成立之前,由于體制問題,合成樹脂一直沒有自己的組織,行業一直處于群龍無首、一盤散沙、企業各自為戰的局面。行業長期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李勇武將這些矛盾總結為: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弱;產業鏈不夠完善,多數產品處于產業鏈低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偏低;資源環境約束壓力持續增大,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等。
“這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直接阻礙合成樹脂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削弱合成樹脂在傳統工業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支撐作用的發揮。而且這些矛盾和問題又是單個企業無法解決的,迫切需要代表行業整體利益的協會組織,團結、協調和凝聚全行業各方面的力量,在行業層面提出促進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政策建議,并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形成促進行業發展的合力。”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理事長趙俊貴表示。
趙俊貴介紹說,其實,成立一個行業協會是多年來合成樹脂行業企業的愿望。早在1998年,原化工部就批準籌備成立中國工程塑料工業協會,在以后的十幾年里,原化工部經歷了數次改革,成立中國工程塑料工業協會的申請未能得到批復。2008年,中國化工供銷協會提出了更名為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待時機成熟再更名為中國合成樹脂工業協會的申請,得到了國資委、工信部的支持。2011年民政部正式批復了這一申請。
據了解,協會成立后,將逐步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計劃成立15個分支機構。其中,9個分會是由已經存在的行業組織和專業委員會直接改建的,還有另外的幾個是根據行業發展新形勢和新趨勢設立的,如環境友好材料分會、樹脂供應鏈分會等。
記者在協會成立大會現場了解到,作為合成樹脂生產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助劑如阻燃劑、抗菌劑等行業的人士也紛紛表示,希望加強與合成樹脂供銷協會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共同推動合成樹脂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圖拜耳公司的與會代表就責任關懷、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問題與同行交流。(圖片由本報記者薛慶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