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不僅是成品油的原料,也是諸多化工產品的原料,被加工后變成塑料、橡膠、化纖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材料。
過去的幾個月里,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下行,化工產業鏈上的利潤被重新分配。上游的化工原料生產企業、化工廠和中游貿易商的利潤空間壓縮,下游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放大,化工產業鏈上的利潤正在從上游向下游轉移。
中國石油(601857)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市場與信息處副處長祝昉認為,中國國內油價與國際原油價格更緊密地接軌已是大勢所趨,化工企業應當重新思考企業的定位,生產附加值高、有競爭力的產品,走精細化工之路。
虧損邊緣
“化工產業整體情況不太好,PTA(生產化纖的原料)從年初的12000元/噸降到現在的7700元/噸,幾乎所有的生產企業都在虧損。”7月12日國內一家化工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生產化工原料的企業日子難熬,幾乎所有化工原料的價格從5月開始都在向下走,企業經營壓力空前。
過去的幾個月里國際油價一路下行,北海布倫特跌破100美元/桶的大關,國內成品油價格罕見地出現“三連跌”。以原油為原料的化工企業生產成本因此大幅下降,但卻由于下游需求低迷產品銷路不暢。
貿易商們的日子也變得難過起來,貿易商何進(化名)在國內轉手買賣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產塑料。他向記者坦承,大部分中間貿易商的出貨壓力都很大,利潤空間非常小,一些中小型的貿易商由于在高價時吸收了大量的貨源,迫于巨大的庫存壓力,貿易商不得不高買低賣。
事實上,大部分化工產品的貿易商們,都希望原料的價格上漲,這樣他們就可以低吸高拋,在投機中贏得利潤。
侯皓,金銀島化工產品分析師,過去的半年內他一直在關注著國內甲苯和芳烴市場的變化。他發現甲苯的價格跌得厲害,下游以甲苯為原料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跌幅卻在縮小,這對于終端消費化工品的實體企業來說是個利好。
侯皓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國際原油市場處于上升通道時,化工行業市場上的投機活動較多,留給下游化工產品消費企業的反應空間很小,因此下游消費企業不得不花更多的錢去購買原料,企業的一部分利潤被貿易商拿走。
利潤轉移
2012年以來國內化工原料價格持續走低,包括烯烴、甲苯在內的諸多化工原料價格不約而同的出現20%—30%的降幅。
何進告訴記者,公司已經確定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以走量為主,將繼續保持低價的策略,“我們公司在貿易領域份額較大,壓力也比一般的貿易商大,高層已經決定在保本的前提下抓緊走量”。
即便如此,受到下游市場需求不振影響,貿易商的這種低價銷售策略并未能立竿見影地取得成效。化工產業鏈上下游的實體企業,用不了那么多的化工原料,因此在產業鏈上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
侯皓將貿易商利潤空間的減小稱之為自發性的減肥,他認為過去油價處于上行期時,大部分利潤都被中間環節的貿易商賺走。“幾乎每次有價格上漲的前兆,貿易商都會搶先進貨,反應速度快于下游需要使用化工原料的實體企業,這些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被貿易商推高的價格,現在國際原油價格向下走,貿易商的利潤空間被壓縮,轉移給下游的實體企業。”
盡管沒有確切的數據說明到底有多少的利潤從上游的生產商和貿易商轉移到下游的實體企業,但市場分析師們認為這種利潤轉移對化工產業的發展有益。貿易商在中間環節的投機性購買行為被抑制后減少了下游實體生產企業的成本。
差異化競爭
資深行業分析人士申濤擔心下游生產企業需求的萎縮,將再度放大上游企業的生產成本,抵消國際原油價格下降對化工企業帶來的利好。
7月13日,統計局公布最新的GDP顯示,6月國內GDP增長7.6%,創下最近三年內國內的最低增幅。
中國經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快速發展,對化工原料的需求爆炸式增長,給化工產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大量的化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大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附加值較低。
上海富寶的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經濟不景氣已經沖擊到國內的化工企業,塑料行業的需求減少已經達到20%左右,一些化纖產品的需求減少達到30%以上。“也有一些化工企業過得比較好,以化纖生產企業為例,生產滌綸短纖、滌綸長絲、特種纖維的企業的影響就不大。”
雖然生產化工產品的企業成本因為原油價格的下降而減少,但是由于下游對化工產品的需求上不去,生產企業只能促銷降價,導致原油下降帶來的利好并沒有能夠作用到企業身上。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市場與信息處副處長祝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國內油價更及時地反映國際原油價格已是大勢所趨,化工企業應當重新思考企業的定位,生產附加值高、有競爭力的產品,走精細化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