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丁劍北 閔楠)在土庫曼斯坦13年了,每年在家不超過兩個月,楊寧已經習慣了把親情默默放在心間。楊寧的女兒6歲那年,畫了一張自畫像,偷偷塞到楊寧包里,并得意地告訴媽媽:“如果爸爸在國外看到這張畫像,一定會想起我,就會常常回家了。”女兒的話應驗了一半。這么多年,每當楊寧看到這張畫像,對家人的思念都格外濃烈。然而,他卻依舊不能常常回家。
楊寧是勝利井下土庫曼斯坦油井項目負責人。項目上的員工用“三個時刻”總結他的性格特點:在攻堅時刻,他像一團火,哪里有堅硬的寒冰,哪里就有他灼人的熱;在關鍵時刻,他像尖刀上的刃,在第一時間、第一方位,果斷出擊;在日常時刻,他像平靜的海,把對親人波濤洶涌般的思念悄無聲息地藏在心間,化成對工作的執著。
攻堅時刻:像火一樣燃燒
1999年,28歲的楊寧被公司派往土庫曼斯坦市場。在當時,土庫曼斯坦修井防砂項目是勝利油田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項目,而項目簽下的100口油井,均在出砂嚴重的庫圖爾哲別油田。蘇聯、美國等石油公司都曾在這開展試驗,卻無不以失敗告終。這對于作為油井項目組技術員的楊寧來說,壓力巨大。
然而,困難并沒有嚇住他。通過刻苦鉆研,他很快適應了崗位。憑借一流的技術,楊寧和同事出色地完成了100口油井合同任務,并且獲得時任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的高度評價。
2008年,針對施工油田部分區塊地層復雜疏松、側鉆后井壁不穩定、容易坍塌等問題,楊寧帶領技術人員開展攻關,最終成功開發了更加適合油田側鉆防砂施工的PCS防砂工藝和膜屏蔽側鉆技術,使油井平均修井周期降低到10天~12天,防砂成功率提高至95%。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的2009年,項目部還逆勢簽下一份為期5年的大合同。
關鍵時刻:像刀刃一樣果斷出擊
在土庫曼斯坦市場,員工不僅要承受寒冬風雪、高溫酷暑的嚴酷考驗,而且要在遠離親朋好友的單調環境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高強度、高風險的連續施工作業中,如果稍一分心,便會出錯,甚至造成事故,損害勝利井下的形象。
作為項目負責人,楊寧把強化管理作為內束團隊、外樹形象的總抓手,在認真調研當地法律法規、民風民俗基礎上,制定了《外出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井場管理制度》等規定。然而,制度出臺易,落實難。一名外籍員工曾在別的公司干過,來到項目部后,對項目部加班加點的工作方式很不習慣,并常常抱怨。得知這一情況后,楊寧第一時間找人把公司連續作業的特殊性譯成俄文資料供外籍員工閱讀。
由于語言不通,不能深入交流,楊寧就用實際行動來示范。無論嚴寒還是酷暑,楊寧常常都是第一個走進井場,最后一個回到宿舍。沒用多久,那名當初抱怨的外籍員工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遇到急活隨叫隨到,從不抱怨。
日常時刻:像海一樣埋藏思念
在土庫曼斯坦的13年里,工程緊時,楊寧常常整整一年都要駐在隊上。第一次出國時,他的妻子已有身孕,分娩時又遇到困難,必須進行剖腹產手術,手術持續了整整6個小時。當在井隊上的楊寧聽到妻女平安的那一刻,他抱著電話哭了好久。
再回到家,已是第二年5月。如果說,沒能見證女兒出生是他的一大遺憾,那么,沒能守護女兒的成長則成了楊寧一生的愧疚。他說,曾以為自己不在身邊久了,女兒也就習慣了,但女兒卻無時無刻不想念他。
像井隊的每名員工一樣,雖然不能常回家,但家人永遠是楊寧心頭的牽掛。也和其他員工一樣,他把這份思念和牽掛,深深地埋藏起來,化做日常生活和工作時,心底的一份溫存和動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把青春和汗水傾注在項目發展上、把智慧和力量貢獻給勝利油田“率先發展、打造一流”的大戰略中的同時,楊寧也獲得了認可。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榮獲勝利油田“技術監督先進個人”、“外事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