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公司出海并購的大戲輪番上演。繼7年前收購優尼科鎩羽而歸之后,中海油再度出手北美油氣市場,擬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石化集團、中信證券、萬達等行業龍頭也紛紛拋出大手筆的海外并購計劃。此外,金亞科技收購哈佛國際100%股份已正式完成,創業板海外并購成果漸顯。
“我14年的審計咨詢從業生涯有個分水嶺,前7年主要為海外資本來華投資提供服務,后來主要為中國公司海外并購提供咨詢和審計。”會計師王健民說。他的職業生涯或許能夠反映中國并購市場的發展趨勢,從“引進來”為主導到“走出去”的力量逐漸占據主流。
今年以來,中國公司出海并購的大戲輪番上演。繼7年前收購優尼科鎩羽而歸之后,中海油再度出手北美油氣市場,擬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石化集團、中信證券、萬達等行業龍頭也紛紛拋出大手筆的海外并購計劃。此外,金亞科技收購哈佛國際100%股份已正式完成,創業板公司海外并購成果漸顯。
橄欖枝來了
今年以來,在國內并購和外資并購明顯回落的背景下,海外并購的數量和金額卻逆勢上揚,甚至創出歷史新高。來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共完成海外并購60起,同比增長22.4%;涉及金額194.2億美元,同比增長23.8%,上半年交易金額折合人民幣超千億元。
商務部的相關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今年上半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354億美元,同比增長48%,而同期非金融類外商對境內的直接投資同比下降3%。
“歐債危機成為中國公司向外擴張、購買資產的好時機。”荷蘭外商投資局駐廣州首席代表芮湖在近日召開的以投資推介為主題的CEO圓桌會議上介紹,“在歐盟,很多優質公司仍然具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但在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流動資金出了問題,又遭遇銀根緊縮,難以在銀行拿到貸款,這給中國公司的并購提供了契機。”他說。
在這次圓桌會議上,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個官方機構,荷蘭外商投資局正致力于展示郁金香和風車的魅力,其深層次的目的是促進中國企業到當地創建“歐洲總部”,或者進行兼并收購,這也折射出發達經濟體對于華商投資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
對于從事跨國并購相關業務的王健民及其同行而言,目前正迎來新一輪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與中國公司以往在海外并購中遭遇重重阻力乃至鎩羽而歸的案例相比,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歐洲國家樂于向中國公司拋出橄欖枝。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日前也曾公開表示,如今許多歐美企業的市值大幅縮水,在他們為生存而掙扎的時候,中國企業有很好的機會投資海外,海外監管機構也對中國資本更加友好。
喝彩與質疑
歸納今年以來中國公司海外并購的規律,不難發現,無論是案例數量還是交易規模,資源類的海外并購仍然占據主角。以中石油、中海油等國資背景的企業為首,中國企業今年上半年共完成13起資源類并購交易,涉及金額134.16億美元,占海外并購總金額的69.1%。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掌握的數據則顯示,2006年至今,能源及礦業出境并購交易完成案例141起,披露交易總規模高達4963億元人民幣。
同時,今年以來,海外并購也閃現出新亮點。投中集團分析師萬格表示:“在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消費升級拉動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出境并購的目標也逐漸由目前的資源為主轉向海外市場的技術與品牌,以尋求新技術的引入或產業鏈的補充。”其中,工程機械領域頻頻上演的閃電收購尤為引人關注。
三一重工年初將普茨邁斯特收入麾下,近日又通過普茨邁斯特收購IntermixGmbH公司100%的股權。此外,徐工集團也以2.2億歐元總投資完成了對德國混凝土巨頭施維英52%控股權的交割,而濰柴集團收購法拉帝、柳工收購波蘭HSW工程機械事業部也已于今年陸續完成。
中國工程機械龍頭頻頻聯姻國際一流企業,也從側面反映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停滯,不少世界級知名企業出現資金流緊張,甚至斷鏈的局面。中金國際分析師佘煒超看好這一并購趨勢:“工程機械龍頭公司海外擴張的方式逐漸發展為內生式與外延式并舉,未來在海外融資平臺的支持下,可能仍會有一系列資本擴張的動作。”
工程機械領域幾起大規模海外并購收官,成為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也引來了不少質疑。例如,經濟學家郎咸平就毫不留情地潑冷水,認為這些收購標的將成為“燙手山芋”。“世界最大的三家機械企業把大部分股權賣給了中國企業,這是周期性最強的行業,一旦經濟陷入頹勢就難以收場,而中國企業支付的價格卻是天價。”郎咸平說。
針對海外并購,郎咸平在與證券時報記者交流時還表示,不應只關注光鮮的案例,敗北的情況更值得深入研究。
天時地利
中國目前擁有約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相關部門正謀求投資高回報資產以對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管理。中國企業開展此次投資也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
易綱日前表示,外匯儲備狀況在過去一年內非常平穩,同時,對外投資方面的發展空間已變得相當巨大,當前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為國內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海外并購機會。易綱還強調,當中國面臨大量投資海外的機會,企業必須考慮投資回報、成本和現金流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攻城略地也陸續獲得金融資本的支持。例如,今年上海成立的“賽領國際投資基金(SailingCapitalInternational)”,母基金規模高達500億元人民幣(約合80億美元)。根據安排,這一國際投資基金旨在幫助境內企業的海外投資并購,為之提供商業化、市場化的操作平臺及專業化的投融資綜合服務,并通過企業海外投資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流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央要求“金融資本支持實體經濟”、鼓勵企業走出去,但歐債危機使全球經濟壓力增大,中國同樣遭遇經濟增長減速問題,上市公司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造紙印刷、機械設備等領域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相關行業的發展已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暫無外延擴張和并購的打算,目前以穩健增長作為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標。
結合7月以來海外并購的活躍程度判斷,上半年以來中國公司頻頻揚帆出海的局面,下半年在各方推動下或將得以延續。不過,相關公司海外并購的計劃能否順利實施,仍然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最終的是非成敗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下結論。短期而言,海外收購消息公布后,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各有千秋,其中近期宣布海外收購的中信證券及中海油,就因為高溢價等原因遭遇市場的負面回應。(證券時報記者張珈)
2012年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并購類型分布
并購類型案例數比例并購金額(美元)比例
國內并購33679.6%70.7億24.7%
海外并購6014.2%194.2億67.8%
外資并購266.2%21.59億7.5%
合計422100%286.48億100%
資料來源:清科數據張珈/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