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余峻才 肖渝峰)廣州話中有句形容一個人樣樣精通、樣樣都行的俗語,叫做“周身刀,張張利”,吳小敏就是這樣一個人。“廚師”、“企業管理者”、“畫家”、“葫蘆絲高級教師”、“文學愛好者”、“羽毛球國家二級運動員”——吳小敏身上,掛著一大堆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標簽。熟知吳小敏的同事都說他是“廣州石化企業文化的一個符號”。老吳聽到贊譽,總是低調地回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出身大廚,微不足道。”
學會為了成果去工作
1973年,吳小敏開始學習粵菜烹飪。在廣州頂級大廚許衡、劉邦、何培等“老行尊”的悉心指導下,他順利完成學業,被分配到廣州石化建設工地。
“來到廣州石化,是我的福氣!”回首過往的30多年,吳小敏感慨地說。那時在簡易棚里的工地飯堂當炊事員,床鋪就架在離大鍋不遠的竹條上。廣州石化的氛圍、沸騰的建設工地、近兩萬人的隊伍,讓當年26歲的小伙子興奮不已。
因為工作出色,吳小敏當上了食堂管理員,后來調任膳食科科員、工會主席,協助管理上萬人的伙食。
不過這個自恃下過鄉、扛過槍、有墨水、敢說話的“愣頭青”,也曾低落過一段時間。
那段時間,吳小敏被調到幼兒園工作,整日與幾位大姐一起切肉、炒菜、送飯、洗碗、喂豬……年輕氣盛的吳小敏郁悶至極。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了美國管理學大師杜拉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讀罷,他如夢初醒,懂得了如何才能有所貢獻和為了成果去工作。
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吳小敏的文武雙全源于他的執著。50歲時吳小敏開始接觸羽毛球,沒過幾年,他就取得了廣州市業余羽毛球等級賽男子丙級40歲以上單打比賽第5名的好成績。回憶起當年練球,吳小敏感慨良多:“下班后,一周有四五個晚上泡在球場,經常打到夜里11時,虛心求教,刻苦訓練,屢敗屢戰。”
吳小敏說,他小時候的理想是考上美術學院,當一名畫家。雖然讀美院的愿望并未實現,但是幾十年來,吳小敏一直鐘情于美術的學習、創作,矢志不渝。1978年4月,廣州石化第一套煉油裝置開車。一天晚上,傾盆大雨過后,裝置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美。看著眼前的情景,吳小敏激情澎湃。就著馬燈的暖光,他在草棚旁邊完成了自己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油畫《油城之夜》。
1991年,吳小敏的油畫《我的大學》由廣州博物館收藏。2000年吳小敏被接收為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2004年,吳小敏的油畫《腳步聲聲》獲廣州市群眾美術、書法、攝影評選優秀作品金獎。
“學習葫蘆絲是1998年前后的事了,我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首屆葫蘆絲教師研修班的學員。”吳小敏說,“這種好看、好聽、好學、好買、好帶的傣族樂器特別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器樂愛好者學習。”身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葫蘆絲巴烏學會副會長”,吳小敏笑稱,“這是‘吹’出來的!”
用筆墨抒寫石化人情懷
“他是廣州石化企業文化的一個符號。企業精神融入他的血脈,他用筆墨深情抒寫一個石化人的情懷”。這是吳小敏在2008年被評為廣州石化“企業文化之星”時的頒獎詞。
30多年來,吳小敏不遺余力地推動廣州石化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廣州石化黨委辦公室主任,他參與策劃并組織了首屆企業文化節,參與策劃并建起廣州石化廠史陳列室,倡議并組織實施企業形象策劃。1996年起,吳小敏長期擔任廣州石化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領導者素質和領導藝術”課程講師。他所倡導的“為了成果去工作”理念,影響了一大批企業管理者。
2011年7月,吳小敏從中國石化國際事業公司廣州經營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吳小敏給自己設定了一項任務:每周三晚義務為職工上葫蘆絲音樂課。吳小敏說:“企業民樂隊人員老化,日漸式微。有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民族音樂,我必須要助一臂之力。”
一間寬敞明亮的教室,里面整整齊齊擺放著座椅和譜架。跟著吳小敏學習葫蘆絲的年輕員工,半年多就走上了企業春晚的大舞臺,有十幾位學員還參加了廣州市音樂家協會舉辦的2012新年音樂會。
現在有部分學員已經可以流暢演奏《竹樓情歌》和《侗鄉之夜》等高難度曲目,其中兩位學員還參加了今年廣東省青少年才藝選拔賽,分別奪得金獎和銀獎。
很多人問他,長年這么做,究竟為了什么?吳小敏回答:“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的大半輩子都在廣州石化度過。我所獲得的成果,離不開企業提供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