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驅采油是一項高端技術,我們對火線檢測的重點,要放在油層前50米的井段,并加密檢測頻度,精準掌握火線前沿位置。”中國石油重大試驗項目曙1—38—32重力火驅在遼河油田曙光采油廠實施。8月15日,張守軍在措施現場與遼河油田鉆采院、曙光采油廠技術人員展開又一輪交流。
就像技藝高超的園丁,遼河油田曙光采油廠總工程師張守軍知道什么樣的技術適合什么樣的油層。1986年畢業于江漢石油學院石油工程專業的張守軍,干過采油隊技術員,基層隊隊長,當過研究所副所長,生產科長,調度長。豐富的一線經歷,為張守軍進行科技創新做好了鋪墊。
注空氣采油技術在曙光油田成功實施,張守軍功不可沒。曙光油田是一個開發了37年的老油田,地層能量不足是突出矛盾。一般認為,解決這一矛盾的通用手法是補充氮氣。張守軍說,既然注氮氣可以解決地層能量不足的問題,為什么不能注空氣,處理空氣的價格僅為氮氣的二分之一,且取之不竭。經過研究國內同類技術并經過縝密論證,張守軍的這一思路如今已在曙光油田的68口井上付諸試驗并獲成功,不僅取得了增產原油9850噸的喜人效果,而且積累了一整套注空氣采油技術的做法。
曙光油田年產原油20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稠油、超稠油生產基地。砂、蠟、水、稠、竄等十大開發矛盾,在這里一個都不少。
2006年,為了扳倒超稠油汽竄這個“攔路虎”,張守軍與技術人員立項研究,歷經4年攻關,最終取得重大突破。據曙光采油廠最新統計,張守軍與技術人員累計在遼河油田實施汽竄綜合治理技術2710井次,減少汽竄影響,增產9.8萬噸。
2010年10月,張守軍因為在治理超稠油汽竄方面的突出貢獻,站到了全國化工科學技術大會的領獎臺上,榮獲全國化工科技進步一等獎。
與抽油機等用電量大的舉升方式相比,螺桿泵采油技術優勢明顯。為解決稀油開發“大馬拉小車”問題,2006年,經過可行性調研,張守軍向采油廠建議引進法國PCM公司生產的螺桿泵采油工藝這一先進的舉升技術。然而,曙光油田復雜的油品性質讓這個舉升工藝出現“水土不服”。張守軍與技術人員不斷進行實用性改進,最終使這項技術在30余口稀油井上順利應用。
2009年5月,國內首套全金屬螺桿泵問世。張守軍建議在曙光油田的普通稠油井上進行試驗,很快見到措施效果。這一舉升工藝的最大耐溫性能可達350攝氏度,與橡膠螺桿泵的最大區別在于定子和轉子皆由特鋼組成,耐磨性能和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舉升工藝在超高溫條件下“閃蒸”、“氣鎖”現象的發生。
“有兩件事情,讓我深感欣慰。一是帶出了一支善于攻關的創新團隊;二是科技成果能轉化為油田生產力。”張守軍說。
2006年擔任曙光采油廠總工程師的張守軍,2011年被遼河油田評為杰出科技工作者,先后帶出了5位局級技術專家,11位處級技術專家,有8位技術骨干被提拔到科技管理崗位,采油廠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由6年前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