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云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以來,云南省利用自身優勢,針對技術需求和國外廣闊市場,堅持“引進與輸出相結合,交流與合作相促進,平臺建設與人才引培共同推進”的原則,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核心,通過建立一批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實施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引進一批國際高端科技人才,推進全省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深入發展,為科技支撐橋頭堡建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搭建平臺,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接軌國際尖端技術。云南省5家單位成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相關技術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經濟效益明顯。云南冶金集團股份公司引進國外先進生產工藝技術,為建設亞洲最大的大型直流電弧爐冶煉鈦渣、年產6萬噸高檔鈦白粉和1萬噸高品質海綿鈦3條生產線發揮了關鍵作用,與美國開展的醫用鈦材制備和應用研究已將云南省鈦產品的應用擴大到了醫學領域;昆明云內動力(4.48,-0.07,-1.54%)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與德國合作,搭建了“小排量節能環保乘用車柴油機國際合作基地”,建成我國第一條轎車柴油機生產線,柴油機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五,多缸小缸徑柴油機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促進了我國車用柴油機設計匹配能力與國際水平接軌;昆明亞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靈長類動物實驗平臺,為國內科研單位和知名制藥企業提供藥物安全評價和藥物研發服務,累計產生經濟效益近千萬元;云南沃森生物(45.050,-1.15,-2.49%)技術有限公司與韓國、印度合作,實現腦膜炎疫苗在海外獲得注冊并上市銷售,建成“人用疫苗研發生產國際合作基地”;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院構建了“面向東盟太陽能與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促成了云南與東盟國家在信息交流溝通、人員培訓、技術合作及沼氣技術、農業新品種、農業機械、農產品(5.55,-0.22,-3.81%)和節能產品輸出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
另外,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全省首家國家光電子材料及產品科技興貿創新基地。云南大學微生物研究所與德國天然產物研究所(HKI)實現強強聯合和優勢互補,促成了該技術領域聯合實驗室的建立,并通過實施“極端微生物環境中的新藥發現”等項目合作研究,新發現放線菌4個新屬、25個新種和27個新化合物,使我國2009年發現的放線菌新物種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加大投入,實現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十一五”期間,圍繞云南省特色農業、礦冶新材料、裝備制造與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與環保、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了87項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共投入財政經費近1億元,帶動社會投入7億元;爭取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及其他科技計劃、基金項目經費達8003萬元。通過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支持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云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南非、德國合作,引進直流電弧爐生產高鈦渣先進技術,推動云南省鈦礦采選冶深加工產業鏈的形成;云南陽光基業公司引進國外物聯網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開發國內領先的智能化自動抄表系統及相關產品,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上升至第一;云南臨滄鑫圓鍺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比利時合作,開發鍺硫系光學材料及鍺產品,可望在國際市場上實現云南省鍺產品代替鍺原料的目標;昆明中鐵大型養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與奧地利PLASSER公司合作,引進鐵路養護機械先進技術,開發系列大型養護機械設備產品,鐵路大型養護機械產品銷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昆明船舶設備集團有限公司與英國合作,引進大型機場高速行李分揀關鍵技術,開發大型樞紐機場高速行李分揀系統和關鍵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昆明道斯機床有限公司引進捷克先進數控機床加工技術,合作開發六軸數控、任意五軸聯動的高檔機床,提升了云南省機床產品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
加大力度,實現國際人才智力交流與合作,形成人才聚集的強磁場。“十一五”期間,云南省加大海外人才和智力的引進力度,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劃”,截至目前,已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54名,引進高端科技人才51人,其中海外人才30人,人才的引進培養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人才交流方面,共組織出國(境)科技考察與交流團組50批332人次,審核審批232批814人次,利用“國際交流專項經費”遴選資助38個團組245人次,聘請美國耶魯大學鄭永齊教授、美國猶他大學冶金工程學院米勒教授等國際知名專家為科技發展戰略顧問,為進一步開拓全省對外科技交流渠道,深化合作關系夯實了基礎。
創新機制,實現與東南亞、南亞國家實質性的國際科技合作,推進橋頭堡建設。搭建了“中國—東盟科技論壇”,成功舉辦了以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推廣運用、種業技術和貿易等為主題的國際科技會議、論壇和培訓班10余屆,促成云南英茂花卉產業有限公司等本省企業與泰國等國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拓種子國際市場。成功舉辦了面向發展中國家在沼氣技術和設施利用、遠程醫療診治、雜交玉米良種選育和栽培領域的技術培訓班7期,培訓了來自東南亞、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學員140余名,為云南省相關領域成熟技術的轉移和產品輸出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滇老、滇泰、滇越合作機制和“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機制下,啟動實施了“大湄公河次區域跨境農業科技合作”、“東南亞種子技術市場體系建設(啟動階段Ⅰ)”、“云南兩系雜交稻、麥新品種及技術在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推廣應用”等一批國家和省農林科技合作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十二五”期間,為提高國際科技合作在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的地位與作用,建設國家國際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基地,云南省將著力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特色平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打造高層次國際科技合作人才隊伍等四個方面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