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8月28日訊 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已經獲得政府相關部門通過。這意味此前幾經周折的我國最大的間接煤制油項目將正式開工建設。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始全廠強夯地基和廠前區景觀綠化設計的招標工作。
據了解,此項目是寧東唯一一個列入《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的示范項目。按照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寧東煤化工產成品生產能力達到2000萬噸以上,其中煤制油400萬噸/年。
該項目獲得最終核準,也意味著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伊泰等幾家企業共同組建的中科合成油,已經徹底擊敗南非沙索,以其為代表的自主研發路線已成為國內煤制油技術的絕對主流。
記者還從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公司了解到,公司將在現有108萬噸直接液化項目的基礎上,再上馬幾條生產線,未來神華在鄂爾多斯的煤制油規模將達到500萬噸/年。此外,神華鄂爾多斯18萬噸間接煤制油項目也在進行之中。
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項目從2010年開始進入商業化運營。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由于恰逢檢修,公司設備并未運行。公司黨委副書記謝舜敏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公司利潤為2.7億元,去年全年利潤為4億元。
謝舜敏認為,由于我國煤制油設備大多為進口或首次使用,現在考量煤制油經濟效益為時過早,隨著項目運行逐步穩定,設備投資將逐步下降。
審批放松跡象明顯
除神華之外,我國煤制油領域另一個重要企業——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伊泰B),也規劃著自己的千萬噸級煤制油藍圖。
記者從伊泰B旗下的伊泰煤制油公司獲悉,公司將在一期年產16萬噸項目的基礎上,再上馬一個年產200萬噸的間接煤制油項目,該項目同樣在《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之中,目前已經上報國家發改委,并有望于近期獲得路條。
“一期項目定位是示范,距離商業化尚有一段距離。后期要再上馬200萬噸項目,二期總投資在300億元左右。”伊泰B總經理葛耀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據伊泰煤制油副總經理菅青娥介紹,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到2020年伊泰煤制油產能預計將達到1000萬噸/年,所需投資在1500億元左右,屆時煤制油業務將超越煤炭,成為股份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
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對煤制油項目審批已經開始松動。2006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1350號文件,明確“煤制石油替代產品的發展要待試點示范項目取得成功之后,才能逐步展開”。2008年8月,煤制油項目地方審批權被發改委收回。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神華鄂爾多斯108萬噸、潞安21萬噸和伊泰16萬噸三個煤制油示范項目已經投產,并且實現了長周期穩定運行,在當前經濟需要重大項目投資穩增長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期加快煤制油項目審批已是順理成章。
產業化前景仍存爭議
盡管煤制油在審批上頻傳利好,但業內對煤制油產業化前景仍存爭議。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南非沙索公司就開始煤制油嘗試,目前已經形成世界最大的煤制油工廠,油品產量達760萬噸/年,供應南非國內32%市場,化工品向90多個國家出口。
但在國內,已經投產的煤制油項目僅有神華、伊泰和潞安三家,總產能不到150萬噸。可以說,國內煤制油技術的可靠性和投資經濟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中金公司的報告就對我國煤制油大規模產業化持謹慎態度,認為煤制油更適合作為戰略性技術儲備。
“煤制油投資動輒百億,每年單是技改投資就達億元以上,出于對石油戰略安全的考慮,國家將煤制油作為一種技術儲備是必須的,但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對涉足煤制油領域仍持謹慎態度。”已經涉足煤制甲醇的新奧能源化工集團首席執行官趙義峰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而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長陳亞飛看來,某些煤制油項目之所以經濟效益較差,主要與煤價較貴、工藝選擇不當有一定關系。
“例如,同樣規模的煤制油項目,原料煤價格有的每噸1000元,有的每噸500元,催化劑和投資成本都相差20-30%。此外,尾氣利用、污水處理費用各不相同,導致不同項目的收益差距較大。”
除了項目本身之外,煤制油項目的經濟性也與煤炭價格和國際油價密切相關,一旦煤價大幅上漲或者國際油價大幅下降,都將影響煤制油項目的經濟性。伊泰煤制油公司董事長齊亞平告訴記者,如果煤制油成本維持在6300元/噸左右,布倫特油價在77美元以下,煤制油項目就有利可圖。
“從目前示范工程來看,現有的煤制油示范項目都有盈利,即使有些企業說不掙錢,也是怕大家都跟著上項目。”陳亞飛說到。
據了解,此項目是寧東唯一一個列入《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的示范項目。按照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寧東煤化工產成品生產能力達到2000萬噸以上,其中煤制油400萬噸/年。
該項目獲得最終核準,也意味著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伊泰等幾家企業共同組建的中科合成油,已經徹底擊敗南非沙索,以其為代表的自主研發路線已成為國內煤制油技術的絕對主流。
記者還從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公司了解到,公司將在現有108萬噸直接液化項目的基礎上,再上馬幾條生產線,未來神華在鄂爾多斯的煤制油規模將達到500萬噸/年。此外,神華鄂爾多斯18萬噸間接煤制油項目也在進行之中。
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項目從2010年開始進入商業化運營。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由于恰逢檢修,公司設備并未運行。公司黨委副書記謝舜敏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公司利潤為2.7億元,去年全年利潤為4億元。
謝舜敏認為,由于我國煤制油設備大多為進口或首次使用,現在考量煤制油經濟效益為時過早,隨著項目運行逐步穩定,設備投資將逐步下降。
審批放松跡象明顯
除神華之外,我國煤制油領域另一個重要企業——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伊泰B),也規劃著自己的千萬噸級煤制油藍圖。
記者從伊泰B旗下的伊泰煤制油公司獲悉,公司將在一期年產16萬噸項目的基礎上,再上馬一個年產200萬噸的間接煤制油項目,該項目同樣在《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之中,目前已經上報國家發改委,并有望于近期獲得路條。
“一期項目定位是示范,距離商業化尚有一段距離。后期要再上馬200萬噸項目,二期總投資在300億元左右。”伊泰B總經理葛耀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據伊泰煤制油副總經理菅青娥介紹,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到2020年伊泰煤制油產能預計將達到1000萬噸/年,所需投資在1500億元左右,屆時煤制油業務將超越煤炭,成為股份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
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對煤制油項目審批已經開始松動。2006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1350號文件,明確“煤制石油替代產品的發展要待試點示范項目取得成功之后,才能逐步展開”。2008年8月,煤制油項目地方審批權被發改委收回。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神華鄂爾多斯108萬噸、潞安21萬噸和伊泰16萬噸三個煤制油示范項目已經投產,并且實現了長周期穩定運行,在當前經濟需要重大項目投資穩增長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期加快煤制油項目審批已是順理成章。
產業化前景仍存爭議
盡管煤制油在審批上頻傳利好,但業內對煤制油產業化前景仍存爭議。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南非沙索公司就開始煤制油嘗試,目前已經形成世界最大的煤制油工廠,油品產量達760萬噸/年,供應南非國內32%市場,化工品向90多個國家出口。
但在國內,已經投產的煤制油項目僅有神華、伊泰和潞安三家,總產能不到150萬噸。可以說,國內煤制油技術的可靠性和投資經濟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中金公司的報告就對我國煤制油大規模產業化持謹慎態度,認為煤制油更適合作為戰略性技術儲備。
“煤制油投資動輒百億,每年單是技改投資就達億元以上,出于對石油戰略安全的考慮,國家將煤制油作為一種技術儲備是必須的,但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對涉足煤制油領域仍持謹慎態度。”已經涉足煤制甲醇的新奧能源化工集團首席執行官趙義峰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而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長陳亞飛看來,某些煤制油項目之所以經濟效益較差,主要與煤價較貴、工藝選擇不當有一定關系。
“例如,同樣規模的煤制油項目,原料煤價格有的每噸1000元,有的每噸500元,催化劑和投資成本都相差20-30%。此外,尾氣利用、污水處理費用各不相同,導致不同項目的收益差距較大。”
除了項目本身之外,煤制油項目的經濟性也與煤炭價格和國際油價密切相關,一旦煤價大幅上漲或者國際油價大幅下降,都將影響煤制油項目的經濟性。伊泰煤制油公司董事長齊亞平告訴記者,如果煤制油成本維持在6300元/噸左右,布倫特油價在77美元以下,煤制油項目就有利可圖。
“從目前示范工程來看,現有的煤制油示范項目都有盈利,即使有些企業說不掙錢,也是怕大家都跟著上項目。”陳亞飛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