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工作像是一條紐帶,連著職工,系著企業。袁麗,西南石油局黨政辦公室信訪維穩科科長,用她辛勤的工作,溫情的方式,傳遞出“正能量”,使西南油氣田信訪工作這座“橋梁”堅固、便捷。2012年,她獲得“全國信訪系統優秀督查員”的稱號,這是該局有史以來信訪工作者獲得的最高榮譽。
通訊員(陳晨 杜夢璇)我們的采訪時間幾經周折,在不停地“圍追堵截”下,終于如愿可以和袁麗坐在一起聊聊。
“您說,好,我記下了。”走進辦公室,看到袁麗一手拿著電話聽筒,一手在紙上匆匆寫著。掛了電話,她輕出一口氣,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如果說信訪工作是聯系企業與職工的橋梁,那么信訪督查員便是這橋梁的“維護者”,集 “信息報送員”、“來訪接待員”、“矛盾調解員”、“參與監督員”于一身,隨時都是“備戰”狀態。用袁麗自己的話來說:“那真不是個輕松活兒。” 可說這話時,她是笑著的,讓人感受到一份執著。
留心的“拓路者”
2002年,袁麗剛剛接觸信訪工作,云南基地服務中心一名臨時工來到她的辦公室,反映工傷問題的解決。接下來幾天,通過積極與相關部門聯系,最終使上訪者的訴求得到妥善解決。
看到問題得到解決的職工臉上的笑容,年近不惑的她真正感到了信訪工作者肩上的責任。
“最重要的是掌握政策,熟稔解讀政策。”袁麗語氣堅決。信訪工作業務性強、政策性強,必須要堅持學習。知曉政策之外,還要了解當時所處的背景及環境,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疏導有理,才能在合理合情的范圍內,更好的解決問題。
而她也早已把工作融入了生活。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網頁,看看發生的新鮮事;辦公桌上的一摞報紙也經常翻翻;回家看得最多的電視頻道是新聞臺。這些點滴的積累,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她的言行。
溫情的“施工者”
2008年,一名來訪者前來尋求幫助,上訪結束后卻發現自己沒有了回家的路費。袁麗了解情況后,當場拿出自己的錢,幫助他回家。而在四年后,這名上訪者卻回來了,不為別的,只為還還當年那幾百元錢。
“將心比心,真是特別感動。”袁麗如是說,“來訪的人大部分都屬于弱勢群體,不是生活真的有困難也不會選擇上訪這條路。我們讓渠道變得暢通,讓他們有表達的平臺,讓群眾知道我們隨時都在這,大門隨時敞開,不會讓他們訴求無門。”
因為理解,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心疼。當過老師的袁麗有種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正是有了這樣交心的感觸,才能讓她更為專注和全情的投入。“有人說信訪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工作,其實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帶著感情做工作,我收獲到了快樂,我覺得能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是一件多么值得的事。”
能量的“傳遞者”
2012年,已經從事 10年信訪工作的袁麗也常常思考著自己的責任。
信訪工作,這條看似顛簸的崎嶇之路,如何實現條條大路通圓滿?袁麗認為,必須不斷地完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使工作真正做到“講求時效,注重實效,講求質量” 。
在領導和同事們的眼中,袁麗是個熱心、積極、充滿信念的人。她好交流,善動腦,肯思考,面對多變的接訪環境,她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作為傳遞的橋梁,或者說是溝通的窗口,我希望自己盡可能多的傳遞出積極的態度,正面的能量。
正能量,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
袁麗作為信訪工作人員的代表,不斷吸取和注入“正能量”,并將這股“正能量”傳遞到群眾和企業之間。她正以這向上向善的動力,搭建著群眾與企業聯系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