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郭志芳 蔡莉)“拖到使用階段再處理,萬一出了問題,影響裝置開工怎么辦?整改必須在入庫之前完成!”石家莊煉化公司800萬油品質量升級及原油劣質化改造工程項目部物資供應部物資檢驗小組組長王明舉堅定地跟廠家說,“規范的企業就要按規范辦事,這批支吊架要用在我們裝置的鋼結構框架上,對鋼結構穩定性非常重要,如果你們無法用行動證明你們的產品是可信的,所有后果由你們承擔!”
一天,石煉800萬項目航煤加氫新裝置采購的那批彈簧支吊架到貨了,王明舉和他的物資質量檢驗小組在驗貨時發現:一些支吊架的指針沒有歸零,標志線是用記號筆描畫的。王明舉認為,這些問題雖小,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生產廠家不按規則辦事的現象,放過了,就沖破了原則,等于對這些不規范行為的默許。他在第一時間向廠家發出了整改通知單,對方在文字回復里解釋:“待支吊架使用前再現場調試。”盡管王明舉非常不滿意這個答復,但他在第二次發函時,還是客氣地向對方說明自己不會讓貨品帶著問題入庫。
廠家第二次回復依然執拗——等到產品使用前服務時再做整改。執拗的原因顯而易見:特意整改要發生一定費用,他們在千方百計避免這部分損失。這時便有了王明舉上面那些話。
當天下午,王明舉的辦公桌上出現了廠家的回復函:技術人員即刻攜配件動身,請聯系相關單位配合。
“我們的工作常常會得罪人,查出質量方面的問題,無論是供貨廠家還是部門的人員,都要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去整改,我也不忍心為難他們,但這份工作容不得私情。”王明舉說,“干物資檢驗工作,越干越膽小。這些物資用在800萬的裝置、設備上,必須有可靠的質量保證,否則一旦出了事故,擔不起責任!”
為了這份責任,王明舉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物資庫和現場。任何一批物資的檢驗都要一一招集監理、項目部分部和施工單位的人員,同赴存放現場。偌大的露天庫、幾里遠的北庫、800萬施工現場……到貨物資在哪里,王明舉和他的同事們就出現在哪里。奔波在風吹日曬、酷暑嚴冬中的巨大體力付出并不是全部,把好物資檢驗關才是最關鍵。
為了弄清一項指標的國家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差值,他曾反復上網查找權威答案,沒有把握的,打電話給同行的朋友咨詢,就連日常的朋友聚會,他都要抓住閑聊的機會與別人溝通物資檢驗的具體細節。
每一批到貨物資的檢驗標準,都匯集了成堆的數據和字母,不論步驟和手續多繁瑣,王明舉心里那根嚴謹的質量標準線,誰也不能突破。
有一次,到貨物資的指標數據超出了設計標準,顯然,貨物質量是沒有問題的,完全能夠勝任施工需要,只是沒有設計單位的設計變更單。看著施工單位人員焦急的目光,王明舉很理解,安慰道:“設計變更單是免不掉的,不過,別著急,我會幫你們聯絡,盡快解決!”
王明舉堅持著自己的“教條”,因為他深知物資的質量關系著800萬項目工程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