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近期,神華集團寧夏400萬噸煤制油項目以及潞安集團540萬噸煤制油項目已獲批,而伊泰集團200萬噸間接煤制油項目也已報國家發改委,有望近期獲得路條。
“國內經濟發展受阻,各行業出現不同程度困境,煤炭行業進入低谷,煤企生存狀況令人堪憂。國家如放開煤制油項目審批將有助于煤企走出困境。同時,煤制油流入成品油市場對于保障國內能源供給有重要意義。”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宛學智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事實上,煤制油從“出生”至今遇到不少磕磕絆絆。2004年,隨著國際油價的節節攀升,煤制油項目開始浮出水面。此后,煤液化項目一窩蜂上馬,出現發展過熱之勢,這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
2006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1350號文件,要求“在規劃編制完成并得到國家發改委部門確認之前,暫停核準或備案煤化工項目”,同時明確“煤制石油替代產品的發展要待試點示范項目取得成功之后,才能逐步展開”。2008年8月,煤制油項目地方審批權也被國家發改委收回。
如今,盡管煤制油項目審批有松綁跡象,但業內對煤制油產業化前景仍存爭議。制約煤制油發展的頑疾如同橫亙在行業內人士面前的一道道檻兒,耗資大、成本高、污染重、耗水多……每一個似乎都難以逾越。
“上述提到煤制油項目的諸多弊端,從2008年至今并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突破。單從經濟角度考慮,煤制油的產業前景確實不錯,但未來發展所面臨的資金壓力和環境壓力不容小覷。”在石油化工行業工作多年的任飛先生對《中國產新聞》記者表示。
毫無疑問,出于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的考慮,掌握煤制油技術是必要的。未來一旦石油供給發生不測,就不會受制于人。此外,也有專家提醒,對于政府來說,盡管已經開始松綁煤化工產業,但不得不防止這個產業的一哄而上,重現產業亂象。
對于中國煤制油大規模產業化,不少業內人士持謹慎態度。煤制油項目由于付出的資源、環保等代價太大,歸根結底只是能源戰略的備手,不宜作為能源發展的主流。此前,中金公司的報告也認為,煤制油更適合作為戰略性技術儲備。
從目前的煤制油工藝來看,1噸煤制油產品需要消耗4.2噸煤及近10噸水。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煤制油是用一種稀缺資源去換另一種稀缺資源,其間會浪費近一半的能源。
“煤制油企業在生產工藝、渠道開發、節能環保等方面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短期內無法實現大規模商業運作。待煤企完善煤制油產業鏈條后,煤制油產業才可迎來良好的發展前景。”宛學智說。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神華集團的首座加油站將在鄂爾多斯(8.77,0.43,5.16%)開張營業,銷售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生產的成品油。同時,這也意味著煤制油進入成品油市場。據神華方面表示,除了鄂爾多斯之外,未來還將在內蒙古及周邊省份擴張,建設大量自有加油站。
“一方面,煤制油進入成品油市場將會對現有成品油形成直接沖擊,三大油企經營環境或將有所改變,企業盈利能力將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煤制油將逐漸成為成品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豐富成品油市場、保障成品油供給有重要作用。但無法對成品油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宛學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