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旺盛的內需拉動和擴大進口的政策導向,有力地拉動了全球貿易快速增長,尤其是金融危機后,我國成為全球貿易恢復增長的引擎。圖為繁忙的天津港。(CFP供圖)
編者按 今年以來,我國接連出臺《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均提出要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進口,適當擴大進口規模。
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我國出口壓力有所增加的情況下,為何“擴大進口”被屢屢提起?我國的進口貿易現狀如何,這桌豐富的政策“套餐”又對企業進口提供了哪些便捷途徑?本報將分上下兩篇,對此進行深入報道,梳理我國近年來進口貿易的發展情況,解讀我國促進進口的種種措施。
進口看政策
2012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就進口工作專門提出了要求,表明加強進口的重要性。
4月30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通過擴大進口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6月11日,商務部召開全國進口工作視頻會議,全面總結我國進口工作,深入分析進口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研究部署各項促進進口工作。
9月6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產品洽談會在北京開幕,旨在落實政策、搭建平臺,促進中國從對華貿易逆差較大國家的進口。
9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討論通過了《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擴大進口,重點增加進口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等產品。
進口擴大: 可以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積極擴大進口,重點增加進口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以及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生活用品。”這是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中的重要內容,而這也是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產品洽談會上傳遞出的信息——加強進口不是中國的權宜之計,將是長期政策選擇。而這些,對于長久以來以出口帶動對外貿易的我國,促進進口到底有何意義?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副主任白明對此作出了解釋:“近些年來,隨著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的貿易大國,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否平衡已經變得越來越至關重要。加入世貿組織10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其中貨物進口年均增長22%,規模增長了4.9倍。固然,第一大出口國與第二大進口國同屬貿易大國范疇,但對于中國來說,兩者之間還存在著巨大差異。而彌補這種差異無非要靠兩種辦法:一種是抑制出口增長,在當前出口貿易增長受國內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影響而出現減速的情況下,抑制出口增長無疑是‘餿主意’;另一種辦法就需要進一步加快進口貿易的發展。”
而白明口中的“差異”即是貿易不平衡。
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出口帶動,出口總體增速快于進口,特別是重工業的出口幾至極限。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7年,在全球經濟的上升周期中,中國對外貿易的不平衡狀況顯著加劇,貿易不平衡指數從2.99%攀升至12.14%。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消費市場緊縮效果明顯,中國的對外貿易不平衡影響逐步降至了4.26%,盡管有所緩解,但影響仍然巨大。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家指出,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貿易不平衡成為其他國際貿易伙伴指責中國經濟的借口,甚至以改變貿易不平衡作為對華市場開發的先決條件。因此,加強進口有助于我國實現與全球貿易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琦也持有相同看法。她說:“加強進口應該是中國的長期政策選擇。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過程,可以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結構調整和擴大內需則可以進一步釋放國內市場的潛力。所以說,中國對于進口具有長期的市場需求和增長動力。”
對于部分企業擔心受到進口產品的沖擊,商務部外貿司司長王受文說,擴大進口有的時候會和國內產業的安全產生一定沖突,關鍵是要把握好尺度。加強進口的同時也要確保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要進行公平的競爭,對于可能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進口產品,可以應用世貿組織賦予中國作為一個成員的權利,采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手段,來確保進口產品和我們國內的產品能夠進行公平競爭。
進口演變: 從擴大規模到優化結構
實際上,多年以來,中國推動進口的努力成效顯著。
根據商務部資料,近年來,中國進口規模急劇擴大,進口貿易從1978年的11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7萬億美元,增長了160倍。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的進口規模每年增長超過1000億美元。1978年中國的進口貿易占全球不到1%,2011年已經達到全球的9.5%。
這其中,對石油等能源的進口更是高速增加。2007~2011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從1.6億噸增長為2.5億噸,年均增幅為11.4%,進口額從796億美元增長為1951億美元,年均增幅為37.7%。與此同時,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從291萬噸增加為1221萬噸,年均增幅為43.1%;進口額從6億美元增加為27.6億美元,年均增幅為76%。
不僅是進口規模上突飛猛進,進口商品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在初級產品進口中,從滿足生活需要到滿足工業生產需求的轉移成為了主線。1980年,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產品進口占42.1%;而到“十一五”末,礦物燃料、潤滑油類商品的進口占到了43.6%,進口額則比1980年增長了930倍。
在工業制品進口中,高新技術產品與工業制成品進口額的比重呈現走高趨勢。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在2003年突破千億元大關后,一路持續攀升,到“十一五”末,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達到4127億美元,2011年進一步增至4629億美元。
以化工行業為例,隨著我國甲醇、乙烯、橡膠制品、涂料等工業迅速發展,已經能滿足國內生產需求,因此很多企業將進口的主要方向瞄準了技術含量較高的精細化工品。例如,六氟化鎢是一種高附加值產品,目前中國尚沒有規模較大的工業化裝置,我國企業在加大研發的同時也擴大了進口。
這些變化顯示了我國在推動進口貿易方面所作的努力,據商務部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已將737個稅號的產品進口關稅降至入世承諾水平以下,取消超過800個品種產品的進口許可。除糧食、食糖、羊毛、棉花等少數產品外,中國已取消對其他所有進口產品的配額限制。目前,中國對來自最不發達國家進口產品實行零關稅待遇正在穩步推進。
對于我國進口貿易存在的種種變化,白明認為,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顯示了我國的進口依存度,也充分顯示了促進進口的必要性。
首先,穩定和引導包括各種能源資源在內的大宗商品進口有助于確保對國內資源與國外資源的平衡利用。不僅能夠彌補國內現實的供求缺口,而且也有助于實現我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解決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有效途徑。
其次,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有助于在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與追求經濟發展質量之間實現平衡。目前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之路還未完全擺脫粗放型增長模式,拼的是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而在技術投入方面相對滯后。如果能夠進一步加大進口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彌補自身的技術“短板”。
進口壁壘:從越筑越高到有望放松
盡管我國在推動進口貿易方面碩果累累,但中國當前進口的癥結仍在于,歐美等對華在用于高科技領域的化工新材料、特種設備等方面出口作出了嚴格的限制。
針對中國,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還特別發布了高科技出口的中國政策,宣稱為了“加強對中國的安全貿易”,對20類產品出口到中國作出了軍用限制,包括貧化鈾、碳纖維、光感纖維等。
除了美國,歐盟則通過采用設置技術壁壘、打“保護知識產權”牌等手段限制對我國的高新技術出口。如歐盟專門命令禁止新材料、船舶設備等產品向中國出口。
數據也佐證了歐美對我國技術出口的限制:2001年,我們從美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占到中國的18.3%,去年我們從美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只占到我們整個高技術產品進口的7.1%,從歐盟2001年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占的比重是17.7%,到去年只有8.8%。
雖然壁壘高筑,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國家和地區放松對華高新技術出口限制是大勢所趨,我國進口貿易前景明朗。
一方面,由于我國領導人多次于不同場合敦促和呼吁歐美放寬對華出口的不合理限制,在今年的第4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華上,美方已經承諾努力促進民用高新技術產品對華出口。而歐盟低迷的經濟形勢更是將擴大對華出口當成了促進經濟復蘇的良藥。
另一方面,我國通過為進口重點技術和裝備提供貼息支持、通關便利等措施,鼓勵擴大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在也一定程度上激勵了相關企業為此而努力。例如,在最新的《鼓勵進口技術和設備目錄》中,鼓勵進口的環保技術有污水再生利用膜生產技術、廢舊纖維制品回收利用制造技術等10多種。
②圖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產品洽談會上巴西舉辦的專場洽談會。巴西外交部貿易投資促進司官員伽馬認為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加巴西對中國出口。(本報記者 劉雅文 攝)
2012年1~7月我國化工行業進口情況
產品名稱 累計數量(萬噸) 累計金額(億美元)
無機化學品 734 63
有機化學品 2913 382
化肥 565 27
農藥 4.2 3.8
涂料、染料、顏料類產品 43 23.8
合成材料 1830 308
天然橡膠及橡膠制品 248 106.8
化學礦 745.8 15.6
專用化學品 247.4 115.6
其他化學制品 84.5 37.5
化工專用設備 0.68 36.7
天然原油和天然氣開采 17846.7 1434
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 3108 226.9
塑料加工制品 97 96.8
2012年1~7月石油和化工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情況 單位:億美元,%
2012年上半年石油石化設備主要產品進出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