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彭枝鄂)有人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只要有愛存在,家庭幸福的大廈就堅不可摧。
付連友,江漢油田井下作業處清河作業部一名普通的新業勞務派遣工,8年前,他的妻子患上精神分裂癥,他用自己的不離不棄,精心照顧,讓這個風雨飄搖中的特殊家庭,始終沐浴在一片愛的陽光里。
付連友,出生在安徽潁縣農村, 2000年來到油田清江公司,當上中巴車的售票員。年近30歲的他,通過同事們的牽線搭橋,與油田姑娘龍鳳相識并喜結連理,婚后生活很幸福,特別是2004年,他倆女兒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限溫馨。
沒想到,2005年,小龍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患上精神分裂癥,這似乎像一陣晴天霹靂,突然降臨這個家庭,讓以前家里天天都有的歡聲笑語,一下子蕩然無存。
當時,他老家的一些好心人勸他說,你在油田當一名售票員,收入又不高,怎么經得起你妻子這種病的拖累,還是把妻子交給她的父母,把女兒帶回老家,另找一個人過日子,這樣才有利于女兒的健康成長。
然而,在付連友的心目中,女兒與妻子同樣重要,他對誰都放心不下,對誰都割舍不了。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自己不算堅實的臂膀支撐這個家,把妻子的病治好,讓女兒幸福成長。
為了給小龍治病,付連友,到井下作業處應聘,被分被到清河作業部的128試油隊,小龍的父親也來到清河會戰,支持付連友。這樣一來,付連友一家,就舉家來到清河。
接下來,付連友一邊勤勤懇懇地工作,一邊利用輪休假,帶著妻子上北京、到濟南、下武漢求醫治病,當時付連友每個月工資只有1200元,妻子每月的藥費就高達6000元,不到1歲的女兒也需要花錢買奶粉,很快就花光了家里本來不算豐厚的積蓄。
付連友的岳父看到女婿日益憔悴的面容,將女兒和外孫女接到他工作的廣12站同住,減輕付連友肩上的壓力。岳父的鼎力相助,給這個不幸的家庭帶來了一絲久違的陽光,他的妻子由于有父親、丈夫的共同照顧,病情很快有了轉機,但沒過多久,妻子的病仍然是時好時壞,犯病時不知道誰給她穿的衣服,冷了熱了她也不會說,但付連友對妻子卻沒有絲毫怨言。
為了繼續給妻子治病,付連友從妻子得病之日起,到目前一直,未給自己添一件新衣裳,連過年過節都穿工衣,他不抽煙,不喝酒,不下館子,但宿舍大樓走廊上啤酒瓶、飲料瓶,一定“逃”不過他的雙眼,他把它們積攢下來賣錢,貼補家用。隊上的同事們見此情形,都自覺地攢起了空瓶子、廢紙箱。
八年來,付連友的妻子經過他耐心細致地照顧,犯病的次數越來越少,在他妻子安靜的時候,他給妻子穿上一些剛結婚時的衣服,還真看不出妻子是有病的人,每當他見到這種情形,他就會想起與妻子相戀時的情形,心中蕩漾出一種久違的幸福感。
正是因為有付連友這種幸福感存在,使這個特殊家庭永遠充滿愛,始終在風雨中一路高歌,一路艱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