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群偉)或許是因為我自己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許是源于CFB鍋爐的項目經理李強一口一個“土建專家”的稱呼誤導,見到何東偉以前,我一直想當然地以為這位“專家”肯定是個“比較老的同志”。以至于我走進何東偉辦公室的時候,居然對著一位帥哥左顧右盼地問:“老何在不在?”
“哦,我是何東偉”。他站起來向我微笑。略黑的皮膚,一副勻稱適中的身板,一口帶著北方味的普通話,鏡片后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位九江石化工程建設部土建施工員渾身散發著一股成熟灑脫的帥勁。
大學里學的是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1993年進廠以后在當時的化肥工程處干了6年土建,隨后在機動處10年還是主管土建,2010年6月調到工程建設部以后,他負責的依然是土建——盡管私下被同事冠以“土建專家”的稱呼,何東偉卻笑稱自己“刨了半輩子土,沒干啥正兒八經的大事”。
但項目經理李強卻說:“何東偉所干的都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煤焦代油項目工期長,難度大,尤其是幾百米長的卸煤地溝施工,那就跟挖條地鐵差不多。”說起何東偉,李強的評價很高。“能吃苦、專業素質高,在我們廠像他樣具有規范的土建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不多,是個難得的人才!”言語中,李強絲毫不掩飾對這位“手下”的欣賞。
“我們土建干的都是前期基礎工作,面上看不到轟轟烈烈的什么成果,全是‘地下工作’。”說起煤焦代油項目,何東偉笑呵呵地自我調侃,遠沒有李強所說的那種“專家”的“強勢”,神情中甚至還明顯地透著一種疲乏。
“主要是工期太長,而且拆還建的項目多。我們土建專業第一個進去,到現在鍋爐島等主裝置都開始吹掃了,煤焦棚區域燃料輸送系統還有土建沒完的項目。”
煤焦代油整個工程投資5個多億,其中土建部分就占了概算的1/5。用不著多說,何東偉的擔子有多重一眼便知。從2010年6月進駐現場開始,何東偉就面臨了一系列考驗。
“工程一開始,就發現設計不對,主裝置區有一條事先未發現的電纜溝貫穿,隨后我們就跟設計協調,然后把整個裝置區東移,所有布局因此改變,也耽誤了不少時間。”
2010年9月13日,公司舉行煤焦代油工程動工儀式,誰知儀式上午剛剛結束,下午在主廠區樁基施工中,就出現了EPC分包單位違規采用大型機械把預埋樁基挖斷了5根的情況……
“一開始就遇到這么多問題,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2010年12月,鍋爐島主裝置區基礎施工進入關鍵階段。按照網絡計劃,翌年8月必須交安。但時至年關,天氣又寒冷,施工人員思鄉情切,致使工程進度緩慢。2011年元旦前后,老天又是連降幾場大雪,更增添了施工單位的“人荒”。總包單位也很無奈:“招不到人啊!”。但時間不等人,年前如果不把這兩個基礎澆注搶出來,年后鍋爐安裝施工的計劃節點根本無法保證。何東偉一次又一次找到總包單位督促,要求趕緊上人加快進度,另一方面及時向領導匯報,多方加強協調。在他們的督促下,總包單位臨時從武漢調派人手,一直干到臘月28日下午2點才把最后一個基礎收漿完工,保證了主體裝置按節點如期抵達。
“所以現在主裝置進度為什么比較快,和這兩個基礎搶出來是很關鍵的。”
在煤焦代油項目中,何東偉負責的是鍋爐汽機廠房、煤焦棚、卸煤溝、棧橋、120M煙囪、320M鐵路線路等12個主體工程以及脫鹽水、循環水廠房、事故灰渣場、廠區內垃圾場回填等系統配套工程的土建工作。項目中還包括4個生產裝置,十幾座構建筑(物)等大量的拆還建施工。由于多年的建設,在主裝置南北兩區大量的地下管線電纜成為阻礙施工安全和進度的“硬骨頭”,更令人糾結的是,“到底有用沒用,沒有人說得清楚。”為了保證施工進度和安全,何東偉和監理王能華等人天天盯在現場,組織施工協調,做好安全質量管理,歷時7個多月的艱辛,終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煤焦代油土建施工遍布整個項目范圍,不僅土建施工框架高、埋件多、結構形式多,而且施工中的環境條件極其復雜,土建施工中的“硬骨頭”屢屢成為遲滯工程進度的障礙。
2011年4月,兩個15米高將近一萬平方米的煤焦棚進入施工。為了密實基礎,設計要求打CFG樁加強地面承載。但施工現場環境極其復雜。頭頂是兩條六七十米長的高壓線橫跨了煤棚區,腳下方圓2萬多平方米的地方,十幾年堆積下來的施工、建筑、生活垃圾至少有15萬方,而且平均厚度達到9米深的垃圾層下還有歷年留下的一道道擋土墻,施工開始以后,樁基往往因矛石和異物阻礙打不下去。施工單位人力不足,又遭遇梅雨天氣,工程進度一度遲緩。
鑒于施工難度太大,施工單位建議采取大開挖取土回填的方式進行施工,但那樣一來,不僅費用成倍增加,而且工程進度勢必延誤。為了節約費用,保證進度,何東偉等人堅持采用CFG樁,并連續幾個月堅守現場進行組織協調和安全監護。最后,歷經7個多月的艱苦奮戰,終于如期完成任務。預定1000根左右的CFG樁,最后竟打下1310根,工程的難度可見一斑。還有卸煤溝、棧橋的施工,真像李強所說的“挖地鐵”。工程路線不僅要穿過液化氣罐區,而且施工期間也碰到了很多管線電纜,地下水也比較多,需要不停地跟各部門協調,幾百根人孔樁干了七八個月,最深的挖了23米多……對何東偉來說,身體上的勞累相比于施工中的艱難和巨大的壓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常人眼里,土建是個很“簡單”的活,挖個坑把鋼筋水泥澆筑進去,一切OK ,但實際上遠非如此。
煤焦代油土建施工地域廣、基礎多、體積大。按照國家規范,水泥基礎內外溫差不超過25度。為了保證樁基的澆筑質量,防止開裂,初期維護很關鍵。“就像照顧孩子一樣,熱了要降溫,被子薄了要加被子。”
鍋爐島主體基礎施工完以后,因為擔心基礎凍壞,何東偉每天晚上都要和監理人員拿著溫度計去現場檢查基礎養護的情況,即使是春節期間也不例外。
土建是所有項目建設的最為重要的第一環,工程所有進度節點都必須以土建進度和質量為前提。作為土建施工員,施工進度、安全管理、質量監督、工作協調,哪件事都費力費神。
按照網絡進度,主裝置區汽輪機基礎施工必須于2011年10月中交,何東偉等人積極協調組織奔著預定節點去努力,但總包單位圖紙材料都遲遲到不了位。同時,卸煤溝在焦化的堆場也要交安,需要與焦化、運銷、調度等多家協調。因為時間緊、天氣炎熱,內心著急,何東偉胃病復發,但他一直扛著,直到最后堅持不住了才去就診。在整個煤焦代油土建施工中,何東偉因為長時間勞累,體重一下子減了20多斤。
“在我們廠土建施工從來沒有干過這么長時間的,從頭到尾整整搞了兩年時間,而且我也是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一點。”
回首走過的路,何東偉坦承煤焦代油項目是他近20年的土建生涯中干得最辛苦的一個,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項目總體進度基本按照進度實施,而且自己的專業知識得到很好的運用和進一步提升。
“辛苦歸辛苦,但努力沒有白費,所以覺得還是值得的。”
在何東偉案頭,我看到三本厚厚的書,拿起來沉甸甸的。那是《施工手冊》《現行建筑規范大全》《施工設計規范》。何東偉解釋說,土建的國家規范、標準每年都在修訂,所以他經常要查閱。
“不能吃老本啊!”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