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化工史上最大規模的搬遷,在與城市若即若離的博弈中終于艱難地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太原老化工區作為新中國“一五”時期建設的三大化工基地之一,經歷了50年的風風雨雨后,成為了三大化工基地中首個即將整體搬遷的老基地。
掀開這場歷史性搬遷大幕的標志,就是今年9月20日,太原化學工業集團公司所屬的陽煤集團與山西省交城縣人民政府在太原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內容包括陽煤集團將在該縣投資300億元興建大型煤化工項目,并同步進行產品規劃編制。陽煤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趙石平表示:“項目總投資240億元以上,最終形成每年900萬噸化工實物產能,營業規模300億元以上,利稅45億元以上。”
太化搬遷后的新基地之一在山西省清徐縣新型煤化產業園區奠基。
從此,曾經的山西化工驕子——以太原化學工業集團公司(簡稱“太化”)為主體的太原老化工區,將搬遷新生。
鏡頭一:
綿延10千米的化工區
走進山西,在省會太原市汾河之西,西環高速路東側,綿延10公里地區內,可以看到這里管道縱橫、鋼架交錯、鐵塔林立,太原化學工業集團公司氯堿廠、合成氨廠、硫酸廠、焦化廠、磷肥廠以及太原制藥廠等大型國有化工企業一字排開,這就是太原老化工區。
1958年4月19日,太原老化工區投產的第一個車間——硫酸48#廠房,早已“千瘡百孔、殘破不堪”。
把鏡頭拉回到半個世紀前,始建于“一五”時期的太原老化工區曾是新中國化學工業的搖籃,奠定了山西化學工業的基礎,擁有獨立、完整的化學工業體系,是我國重要的煤化工產業集中區,為化學工業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鏡頭二:
被城市包圍的化工區
然而,過去50年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不斷向周邊蔓延,原本處在城市邊緣的化工企業逐漸被城市包圍。這種擴張導致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的風險正在不斷增加。同時,這些項目的隱憂在日后陸續顯現。太原老化工區也不例外。已身陷居民區的太原老化工區,由于生產企業周邊的安全防護距離與國家標準要求相距較大,化工生產與城市發展之間形成了明顯沖突。
1958年4月1日破土動工,1960年4月25日投產的太原氮肥廠合成氨造粒塔,在運行了53年后于2011年8月11日因環保關停。在企業搬遷后,這個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援建的、充滿前蘇聯風格的建筑,將作為記錄太原老化工區“發展足跡”的工業遺產而保留。
例如太化在1960年投產的合成氨分公司,生產合成氨能力14萬噸/年、硝酸銨32萬噸/年,由于生產工藝落后、設備老化、能耗高、效率低等因素,導致環保設施不能穩定運行,冒黃煙等污染現象長期存在,年可排放氮氧化物890噸、二氧化硫294噸、COD161噸、氨氮167噸、一般性粉塵297噸、懸浮物129噸。相關統計顯示,該地區煙粉塵排放量占到市區總量的60%以上,固體廢物產生量約占60%,大氣中懸浮顆粒物超標0.27倍,所有河段水質均為劣Ⅴ類。
如何解決這種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改變耗能高、污染大、工藝落后的傳統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這些問題使太原老化工區不得不重新考慮未來的發展,這也是山西乃至我國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
鏡頭三:
為環保啟程的化工區
為有效解決“工業圍城”問題,山西省開始了一系列整治措施。
1959年齊齊哈爾國營和平機器制造廠為太原氮肥廠制造的壓縮機,工作了半個世紀,直到2011年4月還在24小時運行。搬遷后企業將更換掉這些能耗高的老化工設備。
2006年山西省政府下發了《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對部分周邊安全防護距離嚴重不足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進行搬遷和整治的通知》。
2009年1月,太原城市發展規劃中的西山地區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獲通過。主要涉及包括太原老化工區在內的120平方千米區域,規劃目標是用3~5年時間,搬遷高污染水泥、煤炭、焦炭、化工等企業,建立綠色環保宜居新城區。
創建于1974年,因環保而建,開創了太原市煤氣化事業的先河,為城市環境保護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的太化焦化廠,每年排放二氧化硫209.2噸、氮氧化物256.2噸、煙塵180.8噸、一般性粉塵2002噸。
隨著太原“南移西進”發展戰略的推進和省市“藍天碧水工程”發展戰略的推進,一場“壯士斷腕”般的環保搬遷開始了……
為了支持太原市城市發展,太化集團決定將耗時5年實施整體搬遷改造。
人煙稀少的太原老化工區已被拔地而起的居民樓群包圍。
2011年8月11日起,已經被山西陽煤集團兼并重組的太原化工集團公司將服役50多年的合成氨生產線關停。作為“十二五”太原地區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頭戲”,其停產標志著太原老化工區搬遷正式啟動。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太化集團的磷肥廠、硫酸廠和氯堿廠的大部分裝置陸續關停。
太原市環保局局長陳繼光說,太化集團合成氨生產線的關停,對改善太原大氣環境質量是個利好消息,這些企業搬離市區,很大程度上釋放了市區發展空間,提高了城市環境承載力,極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市區環境質量。
鏡頭四:
已開始空寂的化工區
沿著化工區的柏油路向一個個工廠縱深走去,一座座空寂的廠房里沒有了那些曾經隆隆作響的機器聲音;在與偶遇的幾個工人交談中,也總彌漫著迷茫與憂郁的氣氛;開始銹蝕的設備死一般的沉寂在慵懶的陽光中,陪伴它的只有風聲、灰塵與野草。
同樣是下班時間,即將搬遷的廠區,已經沒有了往日熙熙攘攘的人流。
這里,曾經為山西化學工業發展作出過積極貢獻的2萬多太化職工,在默默地承受著環境污染之痛的同時開始離開那些曾經讓他們引為驕傲和熟悉的大罐與閥門。
對于搬遷,職工們在流露出的“惋惜”的同時,也對停產搬遷表示出了理解。在這里工作了40多年的趙凱說:“是該搬了,這里的空氣里經常有一股‘味’,對環境肯定有影響。”
鏡頭五:
將建成的綠色化工區
隨著太化搬遷正式啟動,太化第二基地新址選在了交城經濟開發園區。太化的搬遷無疑會使省城的天更藍,但是這種污染會不會從太原市“轉嫁”到交城縣呢?
2012年9月17日,建廠38年的太化焦化廠出完最后一爐焦,正式關停。上午9時17分關停令發出后,職工奔跑著去搶拍記錄焦爐推出最后一爐焦炭的歷史鏡頭。
按照搬遷要求,太化新基地項目是一個集約、高效、多元、循環,具有示范意義的新興產業項目。新基地將配置最優秀的管理和技術資源,引進先進工藝,生產系列化工新材料產品,生產設施也將進行環保更新,執行更高的環保標準,對交城經濟開發區現有的煤炭和焦化企業進行整合升級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延伸至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
化工可以是綠色的,也可以是生態的。在不久的將來,這里,一座環境友好型新興化工產業基地將拔地而起;這里,明天將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