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0月25日我國第二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已經越來越近。本次招標最引人關注的焦點莫過于首次向各類投資主體全部開放,有人認為,這為我國民企進入能源勘探領域開啟了大門。因為長期以來,民營資本雖已成為一支活躍在各行各業的重要力量,但在涉足油氣資源領域時卻一直困難重重。
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有望開創民營企業進入傳統能源領域的新模式。圖為大慶油田管道公司建設者正在項目現場進行管道吊裝焊接。 (連振祥 攝)
但也有人認為,從“非公36條”到“新36條”,國家雖然多次出臺鼓勵政策,但始終還有一扇看不見的“玻璃門”橫亙在油氣領域與民營企業之間,使民企通往油氣領域之路遠遠望去暢行無阻,走到跟前卻發現仍被拒之門外。因此,不少業內人士也發出了呼吁民營企業看清投資能源領域風險、冷靜對待頁巖氣二輪招標的聲音。為此,記者采訪了部分企業和業內專家,從油氣領域的上中下游細說了擋在民營企業面前多年的這扇“玻璃門”。
上游:
起點有別,進場門檻甚高
目前,我國擁有石油和天然氣勘查資質的企業只有4家,即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和延長石油。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認為,就石油石化上游勘探開采環節來說,國家對這類具有高度稀缺性的資源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資源采取壟斷經營是必要的。
盡管在今年6月出臺的“新36條”能源準入細則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卻并未指明具體的參與方式與鼓勵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頁巖氣作為非常規的新興油氣資源而公開招標探礦權,被視為國家為民營企業進入油氣資源領域放開了一道口子。
根據第二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公告,凡在我國境內注冊,注冊資本金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具有石油天然氣或氣體礦產勘查資質,或已與具有資質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的內資企業和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均可投標。
作為民營企業,新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近兩年在天然氣銷售市場上的表現可圈可點。截至二○一一年底,該公司累計銷售天然氣約五十億立方米。圖為該公司在常州新建的液化天然氣儲配站。 (徐維慶 攝)
面對這樣寬泛的招標范圍,杰瑞股份、廣匯能源、永泰能源等民營能源企業已經明確表示了投標意向。其中,杰瑞股份作為國內唯一專門從事壓裂設備生產制造的上市公司,是最被看好的民營企業。目前,杰瑞股份的加拿大控股子公司已斥資5000多萬元購買加拿大油氣區塊,用于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
但是,對于此輪招標,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民營企業參與頁巖氣勘探開發還是存在壁壘和風險。
GE能源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吳建雨告訴記者:“總體來說,公平競爭是好的,但是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起點并不一樣。”
他認為,第一,對于中石油這樣的國企來說,從事勘探開發工作多年,對我國頁巖氣礦區的地質結構更為了解,知道哪些地方更具開發潛力,投標時相對而言就更有優勢;第二,盡管民營企業對頁巖氣開發興趣很大,但在技術經驗上不夠成熟,缺乏實際開發經驗,目前國內頁巖氣礦區的地質情況比較復雜,開采難度大,直接引進國外成熟的頁巖氣開采技術也未必能完全適應于中國的頁巖氣開采,國內鉆采技術比較成熟的還是老牌國有油企;第三,在我國,頁巖氣開發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前期的勘探、設計等準備過程時間很長。盡管目前已經有60多口頁巖氣井產氣,但是還屬于垂直的實驗井,頁巖氣商業化開發估計要到2015~2020年才能形成規模,短期之內企業很難受益。長期的投入使只有足夠資本實力的企業才能參與其中,而這方面民企往往不能與國企抗衡。
部分民營企業一直希望能參與我國頁巖氣的勘探與開發。圖為我國一口頁巖氣井的開采現場。(CFP 供圖)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原副總裁賈承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勘探開采頁巖氣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作業,要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而且一定要技術先行。“民營企業進入頁巖氣領域是好事,但從盈利的角度來看還存在風險。如果不夠內行,有可能投的錢全部做了實驗。”他建議,“應該先進行技術攻關,讓技術盡快成熟起來,然后再引入小企業投資。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融資的渠道參與進來,頁巖氣并不適合多家企業單獨運作。”
記者了解到,上游勘探開發領域較高的門檻已經使得不少民營企業選擇主動回避。“‘新36條’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油氣勘探開采環節,但實際上,這個領域風險太高,投入太大,就算是政策放開了,民營企業沒有優勢,一般也不會選擇去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對記者說。
中游:
參股“破冰”,話語權仍受限
一直以來,我國的油氣運輸主干管網建設和運營都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這樣的大型石油企業中,民企難以涉足。以天然氣為例,天然氣的運輸主要依靠跨省主干管道與各地方支干管網來完成。大型能源企業往往依托自身氣源規劃建設主干管道;民營燃氣企業則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來實現某一地域范圍內的支線管網建設和運營,但地方支線管網必須與主干管道接軌來完成配送。
10月16日,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正式開工啟動。與西一線、西二線項目由中石油獨資運作不同,此次項目引入全國社保基金、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和寶鋼集團等股東,成立合資公司負責建設運營。
據了解,投入該項目的城市基礎設施產業基金是開放型的,所有的民營企業都可以進入這支基金,然后再進入西氣東輸三線項目中。也就是說,此次中石油通過與產業基金合作的方式,實現了對所有民間資本的開放。此舉因此被業內寄予厚望,稱其有望開創民營企業進入傳統能源領域的新模式。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此次嘗試可以作為改革的契機,引入多方競爭。“目前中石油對管道公司的持股比例為52%,政府甚至可以考慮,在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監管法律制度和高效、有力的監管機制之后,降低中石油對管道公司持股比例,最終實現管網獨立。”林伯強說。
民營企業通過參股的方式進入傳統能源領域,是許多業內人士認同的觀點。這種方式一方面避免了民營企業由于經驗不足而引發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又實現了產權的多元化,有利于促進市場公平。
“通過項目融資的方式參與某些電網、天然氣管道項目,是民營資本進入能源領域的方式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趙昌文認為,“但這取決于國有企業是否愿意進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是否愿意為民間資本提供投資機會。”
第二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前期,也有人提出了頁巖氣入網的問題。“現在天然氣管網負荷已經很高了,難以再承載大量頁巖氣入網。此外,我國的天然氣主干網都是中石油等國有企業建設管理的,民企進入還存在諸多障礙,所以民營企業開發頁巖氣也應該考慮到輸送的問題。”吳建雨說。
下游:
夾縫生存,期待政策完善
相對于油氣開發和管道建設而言,石油和天然氣的下游銷售環節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是最為開放的領域。但相對于中石油、中石化上下游一體的強勢地位,夾縫中生存的民營企業日子也不太好過。
山東是地煉企業最為集中的省份。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當地地煉企業發達,較之其他地方而言,這里的民營加油站尚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仍存在諸多掣肘。
“我們加油站的油大部分來自山東昌邑等地的地煉企業,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根本拿不到。每當原油供應緊張時,地煉企業無油可煉,我們就跟著遭遇斷糧。”山東煙臺的一位民營加油站負責人告訴記者,“而且現在本地兩大石油公司的加油站基本都占據著好地段,民營加油站大多選址在位置偏遠的地方,生意遠不如人家紅火。”
記者采訪了解到,油品資源供應受到制約,是下游民營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民營加油站從‘兩桶油’那里批發成品油受限,又不準進口成品油,只能從地煉企業那里找油。而民營煉油企業也沒有原油進口權,只能從國外進口一些燃料油,也就是石油裂化產生的殘渣油,用這樣的油煉制汽柴油的成本當然會高。不過即使這樣,原料供應還是有很大缺口。”趙友山告訴記者。
已經快到退休年紀的趙友山,從去年開始做起了幫助民營企業海外找油的差事。“原油進口權不放開,民營企業無油可煉,我就幫他們從國外找一些適用的燃料油進口。雖然質量不如原油,但價格比原油便宜。”從去年到現在,他已經幫助民營企業從俄羅斯等地進口了30多萬噸的燃料油。
相對而言,天然氣下游的市場主體要更多元化一些。除了在跨省市場上新奧集團作為民營力量一枝獨秀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傾向于支持其地方燃氣企業。然而近年來,中石油等央企也有意進軍下游市場。有業內人士擔憂,握有上游資源的央企參與天然氣下游市場競爭,對于沒有自主氣源及進口權的民營燃氣企業沖擊很大。
對此,林伯強認為,進口權的放開以及下游市場的盤活,都有待于更高層面的政策完善,即價格機制的改革。
“目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相對滯后,造成了國內成品油價有時會比國外高,有時會比國外低。一旦可以讓民營油企自由進入,有可能出現油價低的時候民營企業不進口,等高的時候再進口的局面。而對于中石油、中石化而言,由于都是國有企業,不管煉油虧損與否都要進口保持國內供應。因此,在目前情況下,進口權完全放開給民營企業,可能會受到很大的阻力。可能只有在國內成品油價格完全市場化的前提下,民營企業自由進口成品油才可能得到100%的支持。”林伯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