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價格雖受生產周期及需求季節規律性因素的影響,而原油作為塑料的原材料,對塑料期價有絕對帶動作用。
理財周報進入化工行業資本關系梳理第四期。
本期將立足于石油化工原料當中的塑料制造業產業鏈,從石油到終端上市公司的主要5條產業鏈,進一步明晰上中下游之間的資本聯動關系。
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從石油出發,到達PE、PVC、PS、MDI、PP這些塑料產品的5條產業鏈上,匯集了24家上市公司,120種主營產品,總市值774億元,占據整個化工行業市值1.7%。
塑料價格雖受生產周期及需求季節規律性因素的影響,而原油作為塑料的原材料,其波動對塑料的生產成本更有明顯的重要影響,對塑料期價有絕對帶動作用。
而進入十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大幅下跌,WTI價格跌破90美元/桶大關,成本價格降低使得塑料利潤漲高。
乙烯漲幅高達原油雙倍
處于產業鏈中游的乙烯,以石腦油或者天然氣為原料都能生產,其生產和使用基本上都由中石化和中石油雙巨頭壟斷,其價格走勢受到石腦油價格的絕對控制。
中石化(600028.SH)壟斷國內46%乙烯產能、中石油(601857.SH)壟斷32%。據中石化今年中報顯示,上半年生產乙烯481萬噸,下半年計劃生產乙烯463萬噸,還包括投資114億建設武漢80萬噸/年乙烯工程項目。
據報告顯示,三季度原油從80元/噸反彈至100元/噸,漲幅高達25%,9月中旬更是在QE3刺激下,一路反彈至11100元/噸附近,漲幅高達23%。
同時,三季度石腦油與乙烯跟隨原油價格持續上行,同時東亞地區裂解裝置集中檢修,中國需求推動等因素進一步刺激乙烯快速上漲。
基于這些因素影響,6月中旬到9月28日亞洲乙烯均值漲幅高達52%。從數據來看,可以說,乙烯受到原油價格的強勢正向影響,漲幅是其兩倍。
PE漲幅跟不上乙烯
PVC與乙烯價格反向
乙烯的主要衍生物有PE、PVC、苯乙烯等。其中PE是目前合成樹脂中產量最大的一個品種,占總的通用熱塑性塑料消費量的44%,消費了世界乙烯總產量的一半。
“目前國內PE幾乎全部都是由乙烯生產的,而且一直都是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即使乙烯的價格上升,很多時候也跟不上。”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
讓人感興趣的是,在石腦油—乙烯—PE這條產業鏈上,三季度出現兩大特征:一個是原油—石腦油—乙烯環節價格正向傳導出現加速;第二是乙烯和PE環節價格傳導出現明顯脫節。
“不過一般是上游對下游有重要的影響,下游價格不大會對上游產生影響。在石腦油到PE這條產業鏈上,一般是單向的傳導機制。”上述研究員表示。
實際上,很多時候是,PE的毛利率和乙烯的價格會呈反向關系,乙烯價格的快速上升推高了PE價格,但其下游消費者短時間內還無法接受新價格,因此成本上升部分無法完全向下游傳導,于是就出現了價格傳導的脫節。
PE下游需求主要來自于農膜和塑料制品。上市企業中直接生產PE的公司較少,以PE為原材料的企業卻不少,如凱樂科技(600260.SH)、國通管業(600444.SH)、永新股份(002014.SH)、勝利股份(000407.SZ)、通產麗星(002243.SZ)、大東南(002263.SZ)等。
以大東南為例,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塑料產品的原材料成本占據總成本60%,由于受到上游漲價的影響,公司業績三季度同比下滑0-30%,由于是簽約年度合同,產品價格大體上還是比較穩定。據公司今年中報顯示,2012年毛利率是11.39%,同比下降了4.62%。
至于PVC,已有較長階段處在產能過剩階段,很多企業開工率都在低位運行。乙烯法制得PVC的毛利率和乙烯價格也存在脫節。由于PVC下游需求原因,乙烯法制得的PVC很難將成本增加部分轉嫁到產品價格上去。
上述研究員還表示:“PVC只有30%是由乙烯生產的,還受到供求關系等其他比較大的影響,所以產業鏈上也一般是單向的影響比較明顯。”
上半年,PVC業務遭遇有史以來最寒冷的冬天,市場價格自去年下半年大幅下跌并在今年上半年維持低位,全行業陷入虧損。
涉及PVC生產和以PVC作為原材料的上市公司都較多。比如生產PVC的就有新疆天業(600075.SH)、中泰化學(002092.SZ)、英力特(000635.SZ)、湖北宜化(000422.SZ)、金路集團(000510.SZ)、三友化工(600409.SH)、山東海化(000822.SZ)、氯堿化工(600618.SH)、云南鹽化(002053.SZ)等。
以PVC作為原材料的上市公司包括佛塑股份(000973.SZ)、江蘇瓊花(002002.SZ)、金發科技(600143.SH0、凱樂科技(600260.SH)、國通管業(600444SH)等。
三季度丙烯酸漲幅為原油2.4倍
在石腦油—丙烯—丙烯酸這條產業鏈上,一般也是正向的價格傳導機制。
近期丙烯酸一片叫好。在日本地震后,丙烯酸價格大幅上漲,至今累計漲幅為40%。如果從7月初開始計算,價格漲幅已經接近60%,是這段時間原油價格漲幅2.4倍。也就是假設原油上漲10美元,丙烯酸漲到了24美元。
當然,這么大的漲幅是發生在突發事件的強大刺激之下,是個概率事件。
此前,二季度丙烯CFR東北亞季初價格為1470美元/噸,季末價格為1300美元/噸,季度均價為1359美元/噸。季度均價環比下跌2.0%,同比下跌11.4%。二季度丙烯價格在1530美元~1240美元/噸的區間內緩慢下行,而這段時間,丙烯酸漲跌互現。
作為生產丙烯酸的龍頭上市公司,衛星石化(002648.SZ)在季報中披露,三季報利潤降幅收窄,三季度以來由于原油價格猛漲,再加上突發事件的影響,市場需求趨于好轉,產品價格進入上升通道,產品毛利率回升。
據研報顯示,衛星石化收購浙江聚龍石化,并出資建設45萬噸丙烷脫氫制丙烯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公司將打通“丙烷-丙烯-丙烯酸酯-高分子乳液”的全產業鏈。此外,公司在平湖市獨山港區投資設立子公司并建設年產32萬噸丙烯酸、30萬噸丙烯酸酯、60萬噸丙烯項目。
MDI受原油價格和下游供需雙重影響
“C6H6-C6H5NH2-MDA-MDI”產業鏈上,最為核心的公司為拜耳、巴斯夫和煙臺萬華,其中煙臺萬華擁有國內最大規模的生產實力。
產業鏈上最為核心的物質為MDI,在整條產業鏈中,MDI由于技術壁壘的存在,其生產工藝復雜,一直被少數寡頭壟斷生產。
MDI作為承接上下游最核心的物質,其價格的漲跌,主要影響來自于上游原油價格的波動和下游行業的景氣度。
去年第四季度,MDI的需求和價格都處于冰點,12月初聚合MDI的價格僅為13000元/噸,純MDI價格僅為16700元/噸。不過,受到下游開工率的逐步回升和國際油價上漲推升成本的雙重影響,今年一季度MDI價格大幅回升,聚合MDI回升至16800元/噸左右,純MDI回升至19500元/噸左右,漲幅分別為29%和17%。
據了解,MDI下游產業主要為冰箱、冰柜、汽車、紡織、鞋等行業。因此,今年以來下游行業的不景氣,始終制約著MDI價格的上行趨勢。
雖然下游景氣度不高,但是,由于供應偏緊,出現現貨緊張的情況,今年三季度MDI價格卻持續上揚。目前,聚合MDI國內報價一度突破26000元/噸,三季度均價為16979元,較去年同期提升11.51%。而純MDI價格也由于供應量偏緊的情況,出廠價節節攀升,三季度出廠均價為23008元/噸,同比上升10.32%。
目前,煙臺萬華(600309.SH)聚合MDI毛利率約為29%;純MDI毛利率約為37%。
而第三季度MDI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各大廠商停產檢修,造成產能供應不足。10月份煙臺萬華、拜耳、日本NPU、韓國三井、巴夫斯等主要巨頭的檢修將影響至少60萬噸MDI產能。
當然,眾多券商分析師看來,在MDI傳統下游增速集體放緩的大環境下,建筑節能市場的巨大需求空間成為目前唯一可見的MDI需求。十萬噸級增量市場是未來5年MDI最重要的市場。
而這一市場能否啟動,將取決于建筑節能防火政策的定調。
據了解,如果防火標準為則聚氨酯材料可用于建筑外墻保溫,將為MDI帶來十萬噸級市場增量;如果防火標準定為A級,則聚氨酯材料無法用于建筑外墻保溫。
理財周報將會密切關注這一政策的最新動向。
三季度苯乙烯漲幅為原油2倍
在石油—石腦油—苯/乙烯—乙苯—苯乙烯—聚苯乙烯的產業鏈中,最為關鍵的物質非苯乙烯莫屬。
目前,全球苯乙烯單體供應緊張,亞洲市場苯乙烯價格已經飆升至接近一年多來的高位。為此,“兩桶油”也紛紛抬高苯乙烯的報價。
2011年8月4日,苯乙烯價格曾經達到歷史高位,當時報價為1,546.50美元/噸FOB韓國和1,572.50美元/噸CFR中國。
而此番苯乙烯價格的波動,最主要是源于我國東部庫存的不斷下降,造成現貨供應日趨緊張。9月18日,存庫量為52900噸,接近2011月8月19日的最低水平,當時為52500噸。
“苯乙烯調價一是受到原材料緊缺的影響,生產廠家出貨減少,導致貨源緊張,而前期處于觀望狀態的貿易商也開始集中采購,推動價格上漲。其次是多套生產裝置停車檢修,產能受到限制,部分裝置處于長期停車狀態。”一位化工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
據上述分析師介紹,大連石化苯乙烯裝置自3月15日起檢修,至今未確定開車時間,大慶中藍苯乙烯裝置重啟時間也未定。
國內苯乙烯報價顯示,華東苯乙烯自從今年6月份經歷低點9100元/噸后,苯乙烯的價格已經上漲至最新的13700元/噸,上漲幅度為50%。
(原標題:塑料5條產業鏈串起24公司:乙烯漲幅高出原油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