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行業成就展示·地方篇之五
十年前,江蘇化工行業面臨發展瓶頸:人口密度全國最大,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全國最高。嚴峻的生存環境逼迫江蘇化工必須另辟蹊徑,走一條符合省情的發展之路。于是,在江蘇大地上,南京化學工業園開工,揚子江國際化工園成立,響水生態化工態破土,常熟新材料產業園獲準設立,中國精細化工(泰興)開發園區正式掛牌……江蘇化工開始嘗試一條以園區為載體,實施大規模化工企業出城進園的產業調優之路。
園區化模式讓全省化工得以快速發展,總量不斷刷新。“十五”末的2005年,全省化工總產值僅有6100億元,而到了“十一五”末的2010年,化工總產值超過11000億元;2011年化工總產值已達14300億元。
園區化轉型初期,江蘇石化產業雖然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但行業偏資偏重,結構失調明顯,特別是能源對外依賴度高達70%,這種產業結構顯然制約著行業健康發展。如何進一步調優產業結構,如何更好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如何實現產業與社會的和諧共進,已成為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
江蘇化工園區化特色之一,就是企業在出城進園和新項目入駐過程中,設置了綠色環保門檻,堅決杜絕高污染高耗能效率低下的項目進入。特別是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發生后,持續三輪專項整治,共關停中小化企6000余家。通過整肅與整合資源,為園區發展騰挪出寶貴的環境容量和各種公共資源。
江蘇化工園區化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通過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置換傳統化工產業,促進行業調轉,向現代化大化工轉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江蘇傳統石化產業面臨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擇,必須對資源依賴和初級產品偏高的產業結構“動手術”。于是,江蘇適時推出了《江蘇省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成為引領產業突圍的導向標。《倍增計劃》要求按照高端引領、自主創新、集約發展、政策聚焦、做強做大的要求,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六大新興產業,形成新興產業高起點、規模化的先發優勢。
十載辛勞,換來今日累累碩果,園區化承載的江蘇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全省13個省轄市共建成化工園區(集中區)70家,總規劃面積達到788平方千米,其中國家級園區11家;進駐企業達到近2000家,其中約七成為規模以上企業,包括一批全球500強企業所建立的世界級生產裝置。2011年,化工園區內生產企業產值達到了6500億元。
園區化改變了石化產業以往小而散的局面,成就了一批大型集團企業,造就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江蘇的化工園區基于各自的區位、資源、技術、市場等稟賦,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思路。例如,以氟化工新材料為主要特色的常熟高科技氟化工園、躋身全國鋰電池材料基地前列的張家港揚子江國際化工園、位列中國重要精細化工產業基地之列的泰興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以全球500強企業云集打造碳一產業鏈聞名的南京化學工業園等。這些基地充分利用了石化產業項目間關聯度大的特點,以產業鏈為經,以項目群為緯,推進循環經濟,積極打造綠色產業基地。
入園發展也提升了企業素質,如蘇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從蘇州市區轉入揚子江國際化工園,完成了到雙獅(張家港)有限公司的華麗轉身。公司淘汰了其原有技術,從美國孟山都環境化學公司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建成了國內首套帶HRS技術且單套產能最大的100萬噸/年硫黃制酸裝置。如今,江蘇化工園區不僅是生產基地,同時也是科技創新基地。各個園區紛紛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成果孵化基地。
江蘇石化產業未來調整優化的重擔,仍將由各產業園區鼎力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