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丁玲)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了你。真正見到你,卻是一個多月以后的事了。窗外,陽光透過五彩斑斕的秋葉照了進來,你手中的玻璃器皿被照得晶瑩剔透。整整一個上午,身著白色化驗服的你在操作臺前忙碌著。
你的一位同事說:“有時也納悶,宋姐家里家外這一攤子事,咋能擠出時間搞公益?”
你叫宋華,是安慶石化檢驗中心化驗三區(qū)的一名普通女工,是安慶石化“十佳青年”,一名志愿者,一位八歲孩子的母親。
一份舊報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個深秋,你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了一篇貧困女孩的報道。這讓你想起來了“希望工程”里那個“大眼睛”女孩。當時,只有十四歲的你,將聯(lián)系方式和地址記下了。
你提起了筆,寫了第一封信給她,并附帶一些舊書和舊衣物。從此,兩個素面謀面的女孩用最樸實的方式開始了她們的心靈之約。
讓你沒想到的是,你稚嫩的文字,給這個女孩帶來了那么多驚喜和感動,那個女孩很快給你寫了回信。
看完女孩的信,你又提起筆寫了第二封。
“都是書信往來,不像現(xiàn)在,似乎大家都沒有時間寫信了,那種感覺挺好的。”你若有所思地回味著。
那時你也是個窮學生,家里條件也不好,父親的工資也才兩百塊一個月。有時一點零花錢,想買根冰棒,攢在手里好久,還是放回了包包里,省著寄給妹妹。
你已和那個女孩以姐妹相稱了。“妹妹長得挺漂亮,比我好看多了,”你笑著說,家里的一張妹妹的照片你至今還留著,盡管后來你搬了幾次家,出嫁了,當了母親,那張照片和那些書信都被你小心地珍藏著。
“她后來考上了護校,被聘用到南京的一所醫(yī)院當了護士。”
“我放心不下,還去過南京看望她。可自那以后,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聯(lián)系,”說到這里,你的眼神黯淡了很多,你常常想著,她現(xiàn)在該過得好吧。
許多年后,這是你心頭不曾抹去的一份牽掛。
轉(zhuǎn)眼,已到2007年,你加入了“安慶市圓夢讀書志愿者”組織。
整整5年,你的足跡踏遍了老區(qū)的山山水水。“我沒做什么,其實葉卉老師更不容易。”你說的葉卉老師,是這個志愿者行動的發(fā)啟人,在這個老志愿者身上,你更加堅信自己走的路是光榮的。
你無法忘記那些山區(qū)貧困孩子的臉,“冬天,臉皴得像鍋巴一樣,”你用手心疼地摸著那些小臉蛋,冰冷又生硬,這種感覺,你一輩子也忘不了。
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安慶白澤湖的一戶人家,父親死了,母親改嫁了,只有奶奶帶著這個九歲的孩子一起生活,一盞燈、一臺破電視是這個家里唯一帶電的東西。
而讓你感觸很深的是,這些貧困山區(qū)的孩子臉上麻木的表情。為此,你除了按規(guī)定一次捐500塊錢外,總是盡可能地附帶些書,因為你相信,知識不僅可以改變貧窮,更能拯救人的靈魂。
5年來,你唯一一次缺席志愿者行動,是因為你的婆婆重病住院,那一次,你捐了1000元。
血脈相連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的日子。你第一次獻血,在安慶人民路一個流動的獻血點。我問起你為什么獻血,你淡淡地說,“哪有那么多‘為什么’呀,獻了就是獻了,當時還是個剛出校門的學生,年輕、熱血沸騰地。”
可就是因為那樣一次“熱血沸騰”,你堅持了14年。
“14年獻血一萬毫升!”
當你聽到這樣一個數(shù)字,也驚訝地說:“有這么多呢,從來沒算過。”
你是安慶市第一批“紅十字志愿者”,你獲得安慶市個人獻血等級獎、全國無償獻血銀質(zhì)獎。
2006年,安慶市大量需求機采血小板,血庫告急。她積極響應,加入到機采血小板義務(wù)捐獻者行列。算起來,你已經(jīng)有了7次獻血小板的經(jīng)歷。
2010年,安慶市舉行“中華骨髓庫志愿者”啟動儀式,你作為志愿者上臺發(fā)言,當時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shù)家、安慶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韓再芬就在你的身邊。
作為安慶市無償獻血志愿者協(xié)會的骨干,你經(jīng)常利用業(yè)余時間走上街頭,宣傳、發(fā)放 “義務(wù)獻血知識宣傳單”,并現(xiàn)場接受咨詢。
有的人宣傳手冊剛遞到手里,轉(zhuǎn)個背就扔在了地上,你默默地撿起來。“不能因為宣傳獻血,影響環(huán)境啊。”你淡淡地說。
在化驗三區(qū)副主管汪小慣的辦公室里,我見到了那一組珍貴的鏡頭。據(jù)汪主管介紹,當時他還在檢驗中心宣傳崗位,正逢安慶石化團委開展“十佳青年”評選活動。其中有一條要求是:爭取拍到候選對象最真實、最自然的場景。
那時,你已是安慶市紅十字會志愿者招募隊的隊長。打聽到你第二天要到街頭開展志愿者活動。汪小慣決定 “偷拍”。鏡頭里,一群戴紅帽,穿紅背心的志愿者在那里忙碌著。
一時眼花,半天竟沒有找到你的身影。“今天宋華下夜班,是不是不來了?”在街對面拉著鏡頭的汪小慣急得滿頭大汗。就在那當口,一個熟悉的白凈面龐終于抬起了頭。
仔細看著這組鏡頭,你總是留下一個匆忙而過的側(cè)影、背影,你一次一次地從采血車里上來、下去。
整整兩個多小時,只有最后一個鏡頭抓到了正臉,這是一張陽光下燦爛美麗的容顏。
“可惜這最后的鏡頭有點抖,當時我的手舉酸了,眼圈也模糊了,”望著這組鏡頭,汪主管似乎回到了當時的現(xiàn)場。
汪小慣還采訪了當時的紅十字血站站長,他說:“宋華的這種敬業(yè)精神,有時,我們站里的工作人員都自嘆不如。”
你在感動周圍人的同時,也在被別人感動著。
2008年,汶川地震,災區(qū)血液告急。你和隊員們天天泡在采血點做義務(wù)宣傳。在前來獻血的人群中,一個六十歲左右大媽執(zhí)意要獻血,當?shù)弥约阂驗槌隽双I血年齡,不能獻血時。老大媽握著你的手,含著淚水說:“姑娘,就讓我獻吧,我死了沒關(guān)系,只要能救災區(qū)的孩子!”你聽了,熱淚盈眶。
十三層樓
“5層……6層……10層……13層,”整整13層。
你喘著氣,腳步?jīng)]有絲毫停歇,提著剛剛做好的熱乎飯菜,徑直往病房里趕。
“上海的醫(yī)院,人多不說,想坐個電梯,拿牌光等就得半個小時以上,一上午也別想做別的事了,飯菜也涼了。”
所以,你選擇每天上下這13層的樓。
去年5月,婆婆得了重病,轉(zhuǎn)到上海醫(yī)院。
上海的菜味偏甜,價格也不便宜。于是你和家人帶來了鍋碗瓢盆,早上5點多你從菜市場買菜回來,用電飯煲炒菜、煮飯、盛進保溫瓶。
你說,這電飯煲炒菜味道比外面的好多了。婆婆治療要營養(yǎng),她吃著好些,對于病情也有幫助。
丈夫長年在外做生意,家里大事、小事你一個人“撐”著。
“為什么不請個保姆?”我好心建議道。你馬上搖頭說:“勞動多有趣啊!”
為了照顧婆婆,你在上海一待就是幾個月,把孩子放在了母親家里。
同樣身為女人,我不禁問你:“你就從來沒有抱怨嗎?”
你淡淡地說:“有時間抱怨還不如去睡覺,站著我都能睡著。”
自婆婆生病后,安慶、合肥、上海,你陪著婆婆幾十次地來回奔波。
“婆婆身體原來多壯實,一箱啤酒一個人能一口氣端到七樓,我們都沒有想到啊!“說到這,你的眼眶濕潤了。
“做了那么大的手術(shù),整整一年,婆婆都是坐在床上的,給她擦身子時,兩條腿腫得都扒不開。我們做兒女的付出這點又算什么!”
“只要能治好婆婆的病,再苦也值。更何況,我們的經(jīng)濟還能應付,相比之下,比有的病友要好多了。”你總是那樣樂觀地面對生活的苦。
婆婆化療后期,轉(zhuǎn)回了安慶的醫(yī)院。你常常是陪護到凌晨一點,然后背著兒子回家。
“在上海待了幾個月,回來后,兒子非要跟著我,我就帶著他在醫(yī)院陪護。晚上總是很晚回來,第二天上學經(jīng)常遲到,我總要跟老師道歉解釋。”
婆婆走后,你到醫(yī)院辦理相關(guān)手續(xù)時,醫(yī)生護士都說:“你的婆婆后期表現(xiàn)得太堅強了,這跟你們家人各方面的照顧是分不開的!”
時隔四個月,你的父親重病住院接受化療。無法想象,身為兒媳和女兒的你,是怎么挺過來的。我不敢再碰到你的痛處,沒有再問些什么了。
秋色正濃,正午的陽光溫暖地傾斜到你的身上,不同形狀的玻璃試劑在你的手中嫻熟地操作著,做完最后一道化驗,已接近中午12點了。“可以吃午餐了,”你伸了伸手臂,來到就餐區(qū),“有點涼,但味道挺不錯,有我愛吃的粉蒸肉,”此時,你像個孩子般,臉上露出了秋日下明朗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