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工投資熱潮帶動了國內氟化工園區建設。作為國內最早建成的氟化工園區,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緊緊圍繞氟化工產業鏈,突出專業化特色,強調做精做強氟化工,已聚集了多家世界氟化工巨頭落戶。圖為該園區內氟化工生產裝置。
2010年以來,受到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國內宏觀經濟發展減速,化工大多數子行業遭遇了寒冬。但氟化工行業卻成了為數不多的明星產業。
這幾年氟化工的盈利勢頭不錯。據業內人士介紹,2010~2011年是氟化工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去年氟化工產業“產銷兩旺”、“量價齊增”,企業的利潤豐厚,有些產品的毛利甚至達到了40%,盡管今年的效益有所下滑,但一些企業的利潤也還是達到了20%,讓很多正在經受虧損折磨的化工企業羨慕不已。不僅如此,氟化工還屬于國家政策支持和鼓勵發展的一個新興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的“十二五”規劃中有8項規劃都涉及到含氟化學品,未來前景十分看好。
于是,大量的資本開始對氟化工青睞有加,想在這一產業中分一杯羹,其中不乏對氟化工行業一無所知的門外漢。業內有句玩笑話:“賣大白菜的也想要搞氟化工。”對于這一現象,業內專家大多表示了擔憂的情緒:如果新上項目定位不清晰、不明確,或是仍舊在復制現有的低端通用生產技術,投資者不僅賺不到錢,而且還會面臨著一投產就虧損的風險。
可以說,氟化工雖然被稱為“黃金產業”,但并不是有錢就可以干的,想在其中“掘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隨著螢石資源的日益緊缺,氟化工產品市場日漸紅火,中國大型磷肥生產企業正加快回收和利用磷礦伴生氟資源的步伐。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已建成全球第一套年產2萬噸磷礦石伴生氟資源回收生產無水氟化氫工業裝置,自2011年投產以來、裝置運行正常。圖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于今年6月在該車間考察。(本報記者 張育 攝)
難題一: 通用產品均已過剩
“2011年中國氟化工產值約為560億元(不含螢石),規模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約占全球氟化工總量的1/4。”這是石油和化工規劃院精細化工處處長張方提供的數據。張方告訴記者,說我國是氟化工大國,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螢石基礎儲量全球最大,探明儲量排行世界第三;第二,我國是最大的基礎氟化工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第三,我國還是尖端氟化工產品的重要市場,市場需求旺盛。
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提供一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10年前,我國的一些含氟基礎化學品還不能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10年間,我國氟化工產業爆發式地增長,氫氟酸、氟化鋁、聚四氟乙烯、HCFCs、HFCs、氟橡膠等6類產品的產量目前均列世界第一,其中PTFE(聚四氟乙烯)和氟橡膠的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1/2。2010年有機氟化學品和聚合物產量占全球生產總量的40%~50%。
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氟化工產業大國。但大并不意味著強,相反,中國的大部分化工產業常常是大而不強。盡管氟化工隸屬于年輕的朝陽產業,但無序發展使這一產業在大規模起步之初,就患上了虛胖的通病。目前,氟化工行業有很大一部分新的投資還是集中在依賴螢石資源的低端的基礎和通用品種上,而且企業各自為戰,缺乏統籌規劃,投資亂象叢生。
這種沖刺式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推動了我國含氟化學品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卻帶來了一大弊端就是產能的嚴重過剩。事實上,我國的通用基礎含氟化工產品,比如氫氟酸、HCFC-22、HCFC-142b、HFC-32、HFC-25等產能均已過剩。
“產能的過剩并沒能抑制投資的熱情,擴能的勢頭仍然在繼續。特別是近一兩年,在行業利好驅使下,‘大躍進’式的建設加劇了產能過剩,新建擴建裝置很大一部分于2011年的下半年建成,產能大都在2012年釋放。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國內需求并沒有太大變化,供大于求的矛盾凸顯,導致了低價競爭、以價換量的扭曲發展。”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季剛表示。
對此,季剛分析認為,一方面,各方投資者和國外大公司看好中國氟化工產業未來的發展,紛紛進入我國氟化工產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紛紛將氟化工列為地方經濟支柱產業,大力支持和鼓勵發展。兩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氟化工“大躍進”式的發展,而且產品大多集中在生產技術雷同的低端基礎通用產品上,從而使產能擴張遠遠超出了市場的增長,導致了氟化工基礎產品嚴重過剩,市場低價惡性競爭的加劇,進而還造成了資產和氟資源浪費。
圖為參加2012中國(常熟)國際氟化工論壇的代表在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與應急反應中心的負責人進行交流。
難題二: 高端產品技術難攻
就像產業體量大并不意味著競爭力強一樣,目前的氟化工產業雖產能過剩但并不表明未來就沒有發展的空間。
據張方介紹,在低端基礎產品大量過剩的同時,我國的含氟聚合物、含氟電子化學品、含氟表面活性劑、低全球變暖潛能值(GWP)的新型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替代品等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高質量含氟聚合物完全依賴進口;含氟電子化學品和含氟表面活性劑的發展也處于起步階段,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低GWP值的新型ODS替代品也尚未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我國氟化工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三愛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華結合產業的發展實際提出,氟化工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往高端走,才有出路。一是要加大對新一代低GWP值ODS替代品的開發力度,突破關鍵技術,盡早實現產業化;二要重點發展高性能的共聚改性氟樹脂,包括改性PTEF、PVDF、PFA、ETFE、PCTFE、高速擠出FEP、全氟磺酸離子膜等含氟功能樹脂,以滿足太陽能、建筑、醫藥、電解膜、工業過濾膜和新能源等領域的需求;三要根據不同應用領域對氟橡膠的需求,重點開發環保型氟橡膠、四丙氟橡膠、耐低溫氟橡膠等新品種;四要加快開發含氟精細化學品的,超凈高純含氟電子化學品、鋰電池電解質、含氟液晶材料及中間體、替代PFOS/PFOA的氟碳表面活性以及含氟醫藥、農藥、染料中間體等都是不錯的品種。
專家的觀點表明,目前的氟化工不是不能投資,而是要投對方向。但即使是選對了方向,想賺錢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大多數投資看到是高端產品的高額利潤,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技術壁壘,高端產品的不是隨便什么人想做就能做的。
“高科技的東西不好玩!要想在高端產品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江對此深有體會。
李世江給記者講述了他的一段經歷。在北京航天城參觀時他了解到,在神舟飛船上天的過程中,關鍵的零部件要從1000個中選出100個,做破壞性實驗,從中選出10個,經過進一步的實驗,最終選出3個,1個裝在飛船上上,1個放在北京航天城保存,1個裝在飛船上放在西昌發射中心。這樣做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多氟多在開發高性能的無機氟化物時,同樣引入了這樣嚴謹的科學態度。
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的研發經歷了一個艱苦的過程,實驗室從2克做起,到20克、2噸,再到20噸,工業化裝置從200噸到2000噸,在數以千計的失敗中,產品規模一點點擴大,過程之艱難并不亞于神舟飛船零部件的制造過程。而多氟多投在六氟磷酸鋰產品上的費用就多達4000萬元。
圖為與會代表參觀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的污水處理廠。
難題三:準入門檻越筑越高
除了新產品技術開發難度大以外,對于想進入氟化工領域的投資人,即將出臺的《氟化工產業政策》又豎起了一道新的門檻。
在繼去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氟化氫行業準入條件》之后,另一項條件更為嚴格、涉及面更廣的《氟化工產業政策》的出臺也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其行業建議稿已上報工業和信息化部,進入部內、部際修改和會簽階段,預計將于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發布。
記者從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了解到,與《氟化氫行業準入條件》不同的是,這份《氟化工產業政策》幾乎涵蓋了所有氟化工行業的產品,而且內容涉及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了我國氟化工產業由大向強升級的總體目標,而且還包括了產品結構調整方向、技術政策、螢石資源管理、履行與氟化工有關的國際公約、安全環保和社會責任、重點產品準入條件、投資管理和進出口政策等諸多內容,其中行業的準入條件也更加嚴格細致。
季剛告訴記者,《氟化工產業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重點品種提出了嚴格的準入條件,不僅涉及技術經濟指標、生產規模,還包括環境保護保、安全生產、綜合能耗和園區建設等多個方面設置了門檻,是一個門檻比較高的準入條件。部分品種不僅是對新建項目加以限制,而且改擴建都要進行限制。出于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目的,產業政策對于投資也將實施新的管理辦法和審批制度,海關關稅以及其他財稅政策也將對鼓勵生產和限制生產的產品和技術給出明確的信號。
季剛表示,這樣的一個產業政策,根本目的是要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保證氟化工行業盡快地完成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為我國的氟化工營造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同時,它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安全屏障,大大降低了盲目投資的風險。
10月下旬,2012中國(常熟)國際氟化工論壇在江蘇常熟召開,國內外氟化工產業界人士共同交流和探討了氟化工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圖為論壇現場。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李聞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