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家焦化廠積壓的焦炭。
“我們可年產200萬噸的焦爐在今年3月份已經有100萬噸全部停爐了,剩下的100萬噸焦爐目前也只是在半負荷生產,下游年產10萬噸焦爐煤氣制甲醇產業鏈也都停了。”11月19日,當山西東輝煤焦化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的副總經理陰春達說出這句話時,記者還以為聽錯了。
機械化焦爐生產一般都是“一次點火,永久不滅”。因為熄火會對爐體造成巨大損壞,加劇焦爐老化,如處理不當,焦爐壽命會就此告終。因此,一旦形成生產能力后,即使遇到供需關系發生較大改變,企業往往因無力承受熄火帶來的損失,仍然要靠悶爐、延長結焦時間來維持生產。對于焦化企業來講,原則上是:能延則延,能悶則悶,延悶不成,才取冷(停)爐。
這些,對于在煤化工圈里摸爬滾打了40年的陰春達來說不可能不清楚。因此,他的話也不得不讓記者懷疑其真實性。“這可是實情啊!我們的焦炭業務已經連續一年多幾乎沒有任何盈利,有時甚至處于虧損的狀態。實實在在因為虧損停爐的,在全國我們也是第一家。大型焦爐當產量減少到設計產量的15%時,已不能再延長,只能完全停止焦炭和煤氣生產。”說這話時陰春達顯得很無奈。
陰春達解釋說,主要是因為焦炭過剩,已然成災。
內銷下降 出口受阻
焦炭是煤化工的重要產品,主要用于高爐煉鐵,是鋼鐵行業僅次于鐵礦石的重要原料。我國焦炭產品在鋼鐵行業的消費比重為85%左右。因此,焦炭市場與鋼鐵行業息息相關,鋼鐵需求下降,焦炭也不會好。
我國焦炭行業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產能過剩,焦炭行業為此也想過各種解決辦法。幾年前,焦炭行業還曾提出過學習國際上的石油歐佩克組織,聯合我國212家焦炭企業組建焦炭歐佩克;2011年4月15日,全球首個煤炭板塊期貨品種——焦炭期貨上市;2011年11月下旬,山西焦炭(國際)交易中心啟動運營。雖然這些舉措未如業內預期明顯獲益,但焦炭行業總體上還是向前發展的。為什么這次焦炭會過剩成災?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國內鋼鐵行業一直疲軟,需求萎縮,鋼材市場低迷盡顯,鋼材價格幾乎是以每月200元的速度下跌。進入2012年,受國內經濟增速減緩、房地產調控持續深入影響,煤—焦—鋼產業鏈終端需求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提振。特別是4月下旬以來,在上游煉焦煤行情下行和下游鋼材品種價格普跌的夾擊下,焦炭價格大幅下挫,弱勢已經持續了半年之久。以山西為例,從今年3月至今,不管是長材還是板材市場,短短半年時間,鋼材價格每噸暴跌了1000元。
鋼鐵業對焦炭需求的下降,導致焦炭價格持續下滑,焦炭行業整體盈利能力變弱。從去年8月到今年10月,山西一級冶金焦出廠含稅價從最高的每噸近3000元,回落到了10月中旬的每噸1270元左右。今年以來,山西省焦炭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不及60%,焦炭產量呈負增長態勢,焦炭市場報價主流降幅達到每噸100~250元。
在產能過剩、價格下跌的影響下,焦炭企業經營步履維艱,多數焦化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企業限產、減產已成常態。以山西涉及焦炭業務的上市公司山西焦化、美錦能源為例。今年中期,山西焦化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3%,凈利潤同比下降83%;美錦能源凈利潤同比下滑230.8%。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焦化廠都處于盈虧邊緣甚至虧損的境地。企業普遍反映,每噸焦炭虧損200元以上,有企業甚至稱每噸虧損能達到300~400元。今年8月,山西焦炭企業虧損面達75%,1~8月利潤盈虧相抵凈虧損59.4億元,成為山西省工業領域中虧損最嚴重的行業。
國內焦炭市場萎靡不振,往日風光無限的外貿出口市場又如何呢?中國海關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0月,我國焦炭及半焦炭出口量為5萬噸,環比下降54.55%,同比下降50%;1~10月中國出口焦炭90萬噸,同比減少70.67%。
有分析說,這主要是高關稅以及外需疲軟的雙重擠壓所致。焦炭行業是國家實施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焦炭屬于受限制的“兩高一資”產品,自從2008年關稅調高至40%后,有不少企業放棄使用出口配額,出口嘎然而止。“你想想,哪個工業產品的毛利率能達到40%以上?總不能虧本干吧?”山西焦化行業協會煤化工專家胡益芝說。
退一萬步講,即使有企業能夠達到40%以上的毛利率,面對慘淡的國外市場也無能為力。據了解,目前國外的鋼鐵巨頭普遍減產,比如總部設在盧森堡的全球最優秀的鋼鐵制造商安塞樂米塔爾已減產40%。今年10月,該公司宣布將永久關閉位于法國東北部弗洛朗熱的兩座高爐。而德國的鋼鐵企業減產了近50%。據國際鋼鐵協會預計,歐盟今年鋼鐵用量將下降1.2%,與2007年相比減少25%。
從焦炭港口庫存來看,2012年焦炭市場一直成交不佳,所以焦炭主要港口庫存一直高位上行。10月底,天津港焦炭庫存在212萬噸左右,連云港庫存在19萬噸左右,日照港8萬噸左右,均屬歷史高位。有人慨嘆,全球市場對焦炭已經沒有需求了!
今年焦炭出口量降低,主要港口的庫存一直高位上行。圖為國內某碼頭堆存的焦炭。
多重因素 產能大增
在山西省焦化行業協會看來,出現這樣的慘淡境況,與行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不無關系。該協會在最近完成的《山西焦化行業經濟運行動態分析報告》中指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集中度低、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是制約焦化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有業內人士稱,中國算不上是一個資源大國,但在煉焦煤以及煉焦能力上卻是個例外。根據中鋼聯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焦化行業產能不足2億噸,2011年中國焦炭產能已近6億噸,占世界焦炭產能的67%。其中,產能擴張最厲害的是山西。
山西是煤炭大省,也是全國最大的焦炭產地。山西焦炭產量占全國產量的40%,出口量占全國焦炭出口總量的80%。多年以來,其焦炭產量和外調量一直居全國首位。目前,山西焦炭產能約1.6億噸,占全國焦炭產能的五分之一還多,其產能擴張速度全國居首。
專家分析認為,導致焦炭行業產能大增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上游煤炭產能近幾年大幅增長,可供給煉焦煤產量同步增加;二是下游鋼材產量前幾年同樣大幅擴充,對焦炭需求量大增;三是焦炭行業前幾年的“暴利時代”激發了企業的擴張沖動,加之政府政策鼓勵焦化企業大型化經營,各企業焦炭產能和產量均翻番;四是鋼廠延長產業鏈,各大鋼廠均自建焦化產能。截至2011年,鋼廠焦炭產能已經占全國產能的40%左右。
有人說,焦化下游市場不振,企業限產、減產已成常態,可能會使焦炭產量下降。但實際上,目前焦炭產量仍處高位,焦企減產幅度明顯不如預期。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經過幾年的結構調整,絕大部分焦炭企業都是剛剛完成兼并重組、剛剛完成產能擴張的大型企業,讓這些企業現在就限產減產,他們實在心有不甘。不到絕境,這些企業誰都不會真正熄火的,也許他們心中都在懷著“別人比我先死”的僥幸。
據統計,1~8月國內粗鋼累計產量4.82億噸,同比增長2.3%;而1~8月焦炭累計產量為2.96億噸,同比增長4%,增速仍大于粗鋼產量增長速度。根據高爐冶煉原理,生產1噸生鐵需要近0.5噸焦炭。如果除去前8個月累計出口的75萬噸焦炭,目前國內仍有近7300萬噸焦炭過剩,而去年同期焦炭過剩近7000萬噸。焦炭行業產能過剩格局仍在持續。
焦鋼聯營 緩解過剩
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一邊是焦炭企業大量的庫存積壓與限產,一邊是鋼企自建焦爐熱火朝天地大干快上。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年以來,全國新建投產的焦爐至少60座,產能達5000萬噸。這是因為國家鼓勵鋼廠自建焦化廠,鋼廠作為配套產業去做,目的是把焦炭生產能力從獨立焦化廠向鋼鐵企業轉移。
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提出批評,有關部門的調控政策導致了焦化行業這種發展不協調的局面。國家要從整個焦化行業的發展出發,在鼓勵支持鋼企自建焦化廠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我國已存在一批獨立焦炭企業的現實。否則,焦化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在這種內耗下,不但會加大資源消耗,加重節能減排壓力,而且無論是老企業還是新建企業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業內人士建議,在現有條件下,鼓勵焦鋼聯營。有的鋼鐵企業缺少焦炭,建設焦爐面臨投資大、還貸難的問題,則可以考慮與獨立焦化企業聯合,由焦化廠供應焦炭;而獨立焦化企業也要認清形勢,主動行動,加快推進與鋼鐵企業的合作。
面對國內焦化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眾多業內人士都認為,行業的當務之急是盡快提高生產和銷售的集中度,而根本出路則是做好產業鏈的延伸,實行深加工,發展后續煤化工產業。行業內部進行全面整合與提升,聯合起來增強抗風險能力,促進焦化行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山西省政府也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以來,山西省再次做出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行業轉型的相關舉措,首要目標是控制山西省焦炭總產量。根據《山西省焦化行業兼并重組實施方案》,“十二五”期間將不再批準單純擴大產能的焦化項目,到2015年年底產能控制在1.2億噸,淘汰落后產能0.4億噸,約占當前產能的25%。預計全省160戶獨立焦化企業將在2015年減少至40戶左右,即75%的企業5年內將關、停、并、轉。目前,山西地區許多焦化企業均出臺限產扭虧措施,90%的焦化企業將限產,部分企業限產幅度至少已經超過90%。
如果有一天山西能夠真正實現這些目標,山西焦化行業產能過剩局面將會緩解;如果全國焦化企業都能夠真正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國內焦化行業產能過剩局面也將會緩解。當然,如何以市場為主導做好焦炭業的整合仍然是一個新的課題,而且,整合之后山西還需在焦化產業鏈延伸、資源和市場接軌以及鋼廠和焦化企業合作等方面下苦功。
產能過剩倒逼一些焦炭企業轉型發展。圖為山西潞寶集團建設的6.3米大型搗固焦爐。該項目將對潞寶集團進一步延伸煤化工產業鏈、發展精細化工產品以及優化產業結構起到重要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