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清華大學教授何建坤在卡塔爾多哈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邊會上表示:“中國一直致力于促進能源結構低碳化。我們要爭取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例達到20%-25%,到2050年形成非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各占1/3的格局。本世紀下半葉,中國要逐漸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可持續的能源體系。”
目標和行動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要從2005年的6.8%提高到2020年的15%。
“這意味著到2020年有相當于7.5億噸標準煤的非化石能源供應,與日本整個國家能源的總供應量幾乎相等。”何建坤教授說。
此外,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將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作為約束性指標。
成效與挑戰
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始終占70%左右。中國進口石油已占石油消費的55%,能源安全面臨日益嚴峻挑戰。
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既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應該看到,中國節能減排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效。
何建坤教授提供了一組數字:從1990-2011年,中國單位GDP的能源強度下降了56%,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下降了58%。在同一時期,發達國家下降35%左右,全世界的下降平均水平為15%。這表明,中國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有長足進步。
另一方面,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在過去20年里,中國GDP年增長率超過10%,能源消費的總量增加了3.5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增長對資源供應和環境保護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當前,我們的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是,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我們仍然沿襲當前的趨勢,走和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相同的路徑,未來對能源的需求量會大幅增加。如果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走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會有增長,但增長的速度會越來越趨緩。這取決于我們今天所采取的政策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成效。”何建坤教授說。
新的能源結構雛形可見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在保證能源供給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11年,全部非化石能源利用量約為2.83億噸,在能源消費總量中占8.1%。
何建坤教授指出,要實現宏偉的能源戰略,促進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技術創新作為支持。全世界每年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增加,讓該領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實現就業的領域。中國國內有廣闊的市場,企業應該借助這個機會,努力占據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