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蘿卜湯、熱湯面,好喝又御寒,這一定是‘沙媽媽’的主意,真是細心。”1月7日,大慶油田的氣溫已降至零下26攝氏度,正在用餐的大慶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員工說。在旁邊的“沙媽媽”——食堂管理員陳鳳杰露出了微笑。
“你待同志親如一家,精心調理真不差,一日三餐有魚蝦……”京劇《沙家浜》中的“沙奶奶”擁軍愛軍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大慶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科研保障中心,食堂管理員陳鳳杰十分關心員工的飲食,又比好多員工的年齡大些,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沙媽媽”。
2012年5月,由于工作需要,陳鳳杰離開工作了10多年的設計中心綜合管理崗,干起了全院的食堂管理員。
陳鳳杰說,食堂管理可不是買買菜、做做飯那么簡單。要給幾百人做飯,還要做好、做干凈、做得大家都滿意,那可不是小事兒。
陳鳳杰給自己設置了每日工作表,風風火火,特別忙。這還不算,從原材料采購到餐具消毒,從每日菜譜的安排到煎煮烹炸的每一個環節,從進貨驗收到食材保管,從食堂員工健康體檢到餐飲衛生的規范化,她都層層把關。
為讓飯菜更適合員工的口味,她領著大廚,到書店買來了20多本烹飪書,還把油田7個單位的食堂菜譜全部“攬入懷中”。自己是個外行,她就經常向當了20多年的老食堂管理員請教學習,還和大廚一起總結菜譜,不斷出新。
幾個月下來,各種包子、蒸餃、黃米飯,應季的嫩玉米、毛豆、花生、烤地瓜、玉米餑餑、雞蛋燜子、清蒸鯽魚等“新產品”一樣一樣擺上員工的餐桌。
當家才知柴米貴。陳鳳杰還是個精打細算的行家里手。
她是菜市場、糧油店的常客,菜價高低、品質如何,都如數家珍。應季的水果蔬菜便宜又新鮮,于是,在保證每周菜譜不重樣和配餐科學的基礎上,她及時推出各種應季的水果蔬菜。
時間久了,“沙媽媽”的雅號就叫開了。食堂員工看她算盤撥得這么精,也開始提起合理化建議,怎樣切水果既衛生又吃著方便,做什么菜員工既愛吃又實惠,怎樣儲存秋菜既節約又能保證味道……
半年下來,陳鳳杰一天假也沒休過。2012年國慶節期間,她剛上大學的兒子第一次放假回家,可只能每天晚上見媽媽一次。沒辦法,陳鳳杰白天都在食堂張羅著給值班、加班的員工做飯,變著花樣地做。
陳鳳杰經常對食堂員工說:“咱是科研單位,食堂管理也得講創新、講務實。咱保障做好了,讓員工們帶著健康和好心情去工作,那就是咱的貢獻。”
“科研人員精力旺,科技創新業績佳,突破瓶頸解難題,把那獎狀帶回家……”陳鳳杰的幾句唱詞,唱出了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