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煤炭資源型城市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近年來超前謀劃,對煤炭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培育煤炭精深加工業和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依托主體資源產業提前全面轉型的新路子,成為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一個亮點。
--“壯年轉型”:循環經濟構建多元支撐產業體系
“過去的50多年,烏海大規模開發煤炭資源已經動用儲量14億噸,超過探明總儲量的一半,恰逢'壯年’,這時如果不及早轉型,勢必會上演'礦竭城衰’的悲劇。”烏海市市長侯鳳岐說,“淘汰落后產能,也并不意味著放棄資源型產業,而是要向多極化產業支撐方向發展。”
近幾年,烏海市依托資源優勢,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著力打造煤化工、氯堿化工“兩大基地”建設,備足了發展后勁。
烏海市許多市民告訴記者,市區周邊原先遍布煤焦化和煉鋼企業,一到晚上可謂“爐火照天地,污煙漫寒川”,各企業直接將廢氣、煤煙排放空中“點天燈”。如今,政府已將這些企業集中到市區北18公里外的千里山生態工業園區,進行“封閉式”發展。
千里山生態工業園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集中有洗煤廠、焦化廠、鋼鐵廠、水泥廠、火電廠、玻璃廠,以及煤氣制天然氣等近百家企業,許多條生產線上下相連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條:
當地的原煤送到洗煤廠洗出精煤,精煤煉出焦炭,焦炭用于冶煉鋼鐵,煉鋼系統產生的礦渣和尾礦作為水泥生產原料;
洗煤廠利用水的浮力分離出煤矸石,煤矸石送到火電廠發電,電廠產生的粉煤灰與水泥合成新的原料送到砌塊磚廠用于制造建材磚;
焦化廠產生的煤氣,分別作為燒結廠、玻璃廠的燃料,以及煤氣制天然氣原料。
整個生產過程實現了物質能量梯次利用和閉路循環,既降低了成本、節約了資源,還使污染物基本實現“零排放”。
最引人關注的是,偌大的園區里沒有冒黑煙現象,各企業將煤煙廢氣通過管道輸送到園區內的烏海華油天然氣有限公司,用于生產可供汽車直接使用的液化天然氣。該公司副總經理孫慧軍介紹,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項目。“以前大量煤煙廢氣白白浪費了,現在我們利用高新技術可以把它們吃干榨盡,同時還能分離出的氫氣、氮氣、氯氣和尿素等化工原料。”該項目2012年10月投產,目前回收著11家企業的焦爐煤氣,等今年達到全部48萬噸產能時,能夠將全市所有的焦爐煤氣回收利用。
在“變廢為寶”的同時,烏海市還成功打造了一個國內重要的氯堿化工基地――以當地豐富的煤炭、石灰石為原料生產電石,再用電石生產PVC和雙氯胺;將PVC深加工成板材、管材、塑料制品等,雙氯胺則用于發展醫藥、化肥、農藥、洗滌劑等精細化工產品生產;氯堿化工產生的液氯,再用于硅膠、多晶硅等高新尖端技術產品的生產。
烏海新興工業吸引了神華集團、湖北宜化、東方希望、江西黑貓、陜西重卡、江蘇騰龍、浙江中成、東北制藥、上海利康等數十家知名企業及精細化工項目紛紛前來落戶。全市2012年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產業及其延伸升級配套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97%;而原煤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此前多年的8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38%;非煤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
烏海市曾有煤礦1200多家,到去年關停、整合為43家,去年又按照產業鏈條上下游配套原則整合重組為13家,基本實現了煤炭資源保護性開發,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全市基本不再外運原煤,而是把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為新材料、新產品“升值銷售”。
“一煤獨大”的經濟格局得以打破后,烏海市構建起多元支撐產業體系框架,具備了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的條件。市政府計劃充分利用周邊銀川、榆林、鄂爾多斯、阿拉善的天然堿、芒硝、鹽等外部資源,發展大型生產性物流業,為優勢化工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