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開磷礦業總公司與中南大學聯合開展磷石膏膏體充填技術研究。圖為中南大學副校長李夕兵一行到開磷礦業總公司進行磷石膏膏體充填技術交流。 (王瑞輝 攝)
“和從前單純追逐GDP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們今天追求的是一種更為科學、可持續的發展觀。”兩會期間,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自黨的十八大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創新驅動,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也成為了今年兩會熱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對于化工行業來說,科技創新是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那么,該如何提升化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要從哪些方面努力?記者從今年的兩會提案議案中尋找答案。
創新機制—— 健全產學研合作
要保證科技創新健康有序的發展,必須建立健全良性互動的科技創新機制。產學研合作作為一種重要的創新機制,在兩會期間得到了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黃維禮今年將提案的焦點對準了產學研合作。他認為,產學研合作是學術界與產業界為共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而形成的合作。通過這種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全國人大代表、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杰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應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洪杰認為,企業自身去搞創新做研發并不容易,許多企業研發面臨資金問題和人才缺失問題。因此,他建議企業與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設備優勢、信息優勢和理論優勢,落實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其實,據記者了解,在化工行業產學研合作的模式已經被很多企業所采用,如橡膠行業在青島建立了產學研示范基地;蘇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模式,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與南京工業大學、沈陽化工研究院等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昊華宇航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也與清華大學、鄭州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業技術研發實驗基地。
不過,目前國內產學研合作的實際情況仍讓不少代表委員感到擔憂。全國政協委員張玉臺指出,目前產學研合作仍主要以短期合作、松散合作、項目合作為主,沒有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方式。這也造成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困境: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缺乏先進適用技術的支撐,對科技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如何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黃維禮建議,應妥善處理產學研合作中的主體問題。以企業為主體,不能忽略產學研合作的全過程,要對研發、中試、商品轉化等全過程進行專門的資金資助與監控,逐步培育企業的成熟度和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平衡性;高校應逐漸建立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相關制度和機制,制定相關鼓勵措施,鼓勵與市場需要相聯系的應用性研究和技術研究的轉向。此外,對于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的項目,僅靠市場機制來推動是不夠的,需要政府運用政策和法律手段來引導、鼓勵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研究。將大學的研究與企業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可降低各方的風險,從而實現科技成果的創新與轉化。
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機制如何能發揮更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金正大公司董事長萬連步也有話要說。他告訴記者,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應該進一步強化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希望政府在科研資金配置和國家科技獎勵方面,給予企業更多地支持和鼓勵。可以在項目申報和獎勵評選中,能設置一定的名額比例留給企業。其次,希望國家能對建有國家級研發平臺的企業重點支持,可以設立發展專項資金,每年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者建立起直接向省后國家申報項目的通道。最后,希望賦予企業更多的話語權,在科研決策、項目評審及國家獎勵等評審過程中,給企業留有參與投票的席位,不被代言,把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真正落實下去。
洪杰也表示,建議政府每年派高校里的研究生、博士生、研發人員企業去掛職,真正接地氣,摸清市場需求。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大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強立法、執法力度。真正解決產學研中存在的問題,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
2013年3月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CFP供圖)
創新環境—— 優化提升服務體系
實現科技創新無疑需要良好的創新環境。兩會期間,不少提案議案建議都不約而同聚焦優化創新環境。
“一項業務創新需要辦理一年多,一個行政審批需要蓋上百個公章,我們被綁得很緊。”一位江蘇化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此,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許智明向媒體介紹了自己所了解的國外經驗:“政策要引導、鼓勵,并做好監督、管理。但是具體的微觀項目,政府不要參與。要學習歐美,政府只做技術引導、政策鼓勵扶持方面的工作,稅收優惠、貸款方面也要有配套的基金。”
化工行業的中小企業數量多、覆蓋面廣,不過,據記者了解,國內中小化工企業內生創新能力不足,擁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核心技術依然不多。業內人士分析稱,我國現有針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大多功能單一且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務的不暢通,針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科技中介服務不暢。這些原因都導致中小企業創新受阻,因此提升創新服務、優化創新環境顯得非常必要。
致公黨中央提案主要圍繞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案建議:公共服務平臺要為中小企業研發新產品提供必要的場所和研發人員;建立中小企業創新扶持基金,加大產業升級和行業轉型的獎勵基金投入;著力抓好技術創新、創業輔導、管理咨詢、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網絡化的創新型企業服務體系。同時,通過構建產業集群及創新聯盟,彌補中小企業創新資源不足。
“高新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實施創新驅動,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應將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載體和依托。”全國政協委員龔立群表示。他為高新區構建創新體系平臺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按照“國際化目標、政府主導、企業化建設、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管理”的思路,加快完善研發、中試、檢測等科技服務平臺體系,為企業提供開放式服務。二是搭建融資平臺。設立服務于本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逐步形成上下聯動、布局合理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體系。三是搭建社會化服務平臺。重點構建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咨詢等服務支撐體系。
記者了解到,在完善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化工行業也有新動作。今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將開展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以及行業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的認定工作;還將以研究提出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關鍵技術為切入點,編制2013年行業科技引導計劃,建設好行業專利信息服務平臺。
創新人才—— 引進培養尖端力量
目前,創新面臨的難點是什么?不少代表委員給出的答案中都有一個關鍵詞:人才。
“從科技創新的層面來講,國內科研人員的隊伍太弱,無論是橫向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縱向和我們現階段發展的需求看,都比較弱,滿足不了需要。”全國政協委員龍長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易建強認為,創新最關鍵還是要靠人才,要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主要還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作為尖端力量,專業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發展得到了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
本次兩會致公黨中央的提案就聚焦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提案指出,目前海外人才引進還存在很多問題,在政府扶持方面力度也還不夠。為此,建議簡化簽證手續等,方便“雙創”人才進出,并對于國家急缺人才應高于國際同行薪金水平,可以采取政府支持、民間基金冠名等方式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此外,還要切實從人才戰略意義上營造有利于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發展環境,包括吸納他們擔任各種領導職務和參與制定相關政策。
專業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一般而言,專業人才對行業有較深的了解,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或者管理技能,相對海歸人才,本土專業人才熟悉本土市場、更懂本土運用。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同濟大學副校長鄭惠強委員表示,扶持專業人才是鼓勵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他認為應從政府服務、融資體系、環境優化等方面入手,建立多元化的專業人才創新創業扶持體系;加大創新創業專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對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及其團隊,從戶籍、住房、資金、稅收、家庭成員就學就業、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僅需要科技人員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廣大的產業工人的技術革新和創造,為企業整體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升做出貢獻。”全國政協委員袁偉霞表示,高技能人才也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骨干力量。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不少化工企業搭建平臺提高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激勵其崗位創新。比如舉辦技能培訓、技能大賽,這些措施對提高產業工人的技能素質都有很大的幫助,也增強了產業工人創新能力的提升。
“高技能人才是化工企業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骨干力量。建議政府部門應當把尊重技術、尊重技能、尊重技術工人的創造性勞動同樣列入尊重知識的范疇之內,以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學有所長的運行機制、政策導向和輿論氛圍。” 山西晉坤礦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亞軍說。
近日,浙江省臺州市67家企業以現場洽談、面試約談等方式,組團赴陜西省西安市招聘人才。圖為浙江臺州清泉醫藥化工有限公司招聘人員與應聘者洽談。 (本報記者 李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