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是甲烷氣體與水分子在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密度約為0.91克/立方厘米,解凍之前的甲烷體積約為可燃冰體積的20%,其余80%為水??扇急挥性诘蜏馗邏旱那闆r下才能穩定存在,因此開發極為困難。是備受期待的潛力資源。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12日宣布,從愛知縣東部海域地層中的可燃冰中分離并取出甲烷氣體的試驗取得成功,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從海底采集甲烷氣體。
日本19日宣布,可燃冰分離提取甲烷氣體的試驗共采集到約12萬立方米氣體,遠超預期。 周中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
這一消息即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可燃冰真能像頁巖氣一樣成全球替代能源新引擎嗎?
日本率先開發可燃冰 能源格局又添變數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公布,已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甲烷水合物(一般稱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這一消息讓非常規天然氣再度趨熱。
相比過去兩年全球熱炒的頁巖氣,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量還要多出很多倍??扇急?,是否會繼頁巖氣之后再度引發新一輪能源革命?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蘇聯和美國等少數國家就開始了陸地凍土區和海洋的可燃冰資源調查。加拿大取得了陸地凍土帶中可燃冰的實物樣品,美國在深海鉆探巖心中發現了海洋可燃冰。
蘇聯也在其遠東地區發現可燃冰礦藏后,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座可燃冰礦田。此后的80年代,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國家計劃以評估本國的可燃冰資源。參與的國家不完全統計,涉及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俄羅斯、德國等等。
評估調查之外,各國在此時期還開展技術研發,為可燃冰試開采做技術儲備。進入21世紀后,已經有國家進行試開采,不過試開采的數據都沒有公布。
日本此次在海洋可燃冰領域的突破正是這種潮流之一,廣州及青島海洋地質調查局一位高級工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日本乃是全球從海洋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的首個國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及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是國內目前參與可燃冰研究的主要機構。
不過與可燃冰總體情況類似,日本也沒有公布詳細數據。
上述高級工程師分析說,目前日本進行的是試開采,效果如何尚待分析。需要連續觀察天然氣產量,持續日產量穩定在幾千立方米才能進一步評估經濟性。同時,是否能持續長期開采,也是評估可燃冰礦藏的一個指標······ 【全文】
日本海底“破冰”之舉或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格局
日本經濟產業省新近宣布,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可燃冰中分離出甲烷氣體,標志著日本可燃冰開采商業化邁出關鍵一步。此間專家認為,日本近幾年海洋能源開發接連有重大突破,顯示出福島核事故后對于能源需求的迫切性。可燃冰利用符合全球環保趨勢,一旦找到商業化捷徑,或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格局。
可燃冰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是一種重要的潛在未來能源。日本此次試驗是世界首次成功從海底采集到甲烷氣體。據估算,日本周邊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氣潛在蘊藏量相當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氣消費量。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壽生一直關注著日本可燃冰的開采動向。“這是一個好消息,對于人類新能源的開采是一次重大突破,未來有可能為替代傳統能源提供一種新思路。”
能源壓力是日本向海洋要能源的主要原因。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副院長史丹指出,日本約95%的能源需從國外進口,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日本國內大部分核電站停止運營,能源需求與供給之間關系更為緊張。此次官方宣布成功開采可燃冰的時間節點,恰逢“311海嘯及核事故”兩周年紀念日,也彰顯出日本對于提升能源自給率方面的決心。
“日本在對新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方面,特別是海洋資源的研究方面從未停止過。”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林融說。 ······ 【全文】
開采海底天然氣遭遇成本壁壘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近日,日本從愛知縣渥美半島附近海域海底的“可燃冰”中成功提取出天然氣??扇急翘烊凰衔?,可以分解成水和天然氣,對于資源奇缺的日本來說可燃冰有望成為“國產燃料”。但是要正式投產,還存在成本過高等不少問題。
這是世界上首次從海底的水合物中提取出天然氣。受到產經省的委托,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進行了此次作業。將可燃冰周圍的水吸出后,地層壓力下降,甲烷氣體與水分子分離后,就獲得了天然氣。
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天然氣水合物。1996年,通商產業省(現經產省)下屬的研究所推算稱,“在日本近海埋藏著可提供相當于日本100年天然氣消費量的可燃冰”,各界對此期待高漲。······ 【全文】
評論
可燃冰開采須冷靜
3月12日,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高調宣布,該國已成功從愛知縣東部海域地層中的可燃冰中分離并獲得甲烷氣體,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從海底采集甲烷氣體。消息一出,立即在全球新能源領域引發震動。有人稱,日本的這次“點火”將復制美國頁巖氣革命的神話,可燃冰開采商業化指日可待;還有人稱,可燃冰將改變全球能源結構,再造新能源神話。但筆者認為,上述說法太過樂觀,因為如下問題尚待解決:可燃冰開采技術是否已經成熟?甲烷利用率有多高?開發可燃冰所面臨的巨大環境風險如何有效控制?如何保證儲存和運輸的安全?······ 【全文】
中國在行動
我國可燃冰勘探開發啟動新一輪技術研究
記者16日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中國啟動了對戰略替代能源可燃冰勘探開發技術的新一輪系統性研究。目前,該專項被科技部批準納入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實施,執行期為4年。
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是近20年來在海洋和凍土帶發現的新型潔凈能源,可以作為傳統能源如石油、碳等的替代品。據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機碳的總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宏斌介紹說,中國從1999年起開始對海洋可燃冰開展實質性的調查和研究。近幾年來,中國科學家圍繞可燃冰開發技術及環境控制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已展開對可燃冰成礦地質條件和富集特征等的相關研究。
該項目執行年度為2013-2016年,下設“可燃冰地球物理立體探測技術”、“可燃冰流體地球化學精密探測技術”和“可燃冰樣品保壓轉移及處理技術”等三個課題。(新華網 梁鋼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