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作為中方代表團成員之一赴俄羅斯,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了全面合作備忘錄。俄石油公司在公告中稱,將考慮中石化參與東方石油化學公司的可能性。
“我們雙方只是有一個合作的想法,兩方還在商談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何時能最終確定還沒有時間表。”4月8日,中石化內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采訪時說道。
業內專家人士分析,上述煉油項目引入中石化或許是為了借助其零售網絡,打通下游銷售渠道。
東方石化煉油遲未開建
2006年3月,中俄雙方簽署了《關于中國、俄羅斯成立合資企業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則協議》。作為這一協議的產物,2007年11月底,中俄東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就在天津注冊成立。
按協定,中石油、俄石油在上述合資企業中分別占股51%和49%的股權。合資公司將在天津建設煉油廠,投資約為50億美元,煉廠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300萬噸。與此同時,供給煉廠的70%的原油來自俄羅斯,約30%來自國際市場。
在每年通過 “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向中國出口的1500萬噸石油的基礎上,俄方計劃額外提供原油給天津煉油廠。俄方公司計劃將自己東西伯利亞油氣田出產的石油提供給工廠,包括伊爾庫茨克州。
不過,截至目前,上述煉油項目還沒有實質性的開工建設。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院長王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雖然這個煉廠多年前已經提出了,但是煉廠從俄方進口油源的問題一直沒有談攏;另一方面,由于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之前沒有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成品油定價受國家管制,俄方也可能擔心進口的原油加工會出現虧損,影響到自己的收益,項目也就沒有大規模上馬建設。
3月22日,中俄達成新協定,將把每年對中國的原油供應量在1500萬噸提高一倍,至3100萬噸。此次俄方增加的原油供應量主要是滿足天津煉廠的原油需求。而3月27日,國內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出臺,幾乎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
王震認為,現在俄方增加了1600萬噸原油供應,煉油項目的油源問題已經解決了,新定價機制的出臺也能保證煉油項目的盈利前景。
俄石油欲拉中石化參與
王震表示,中俄能源合作中,“兩桶油”之前都與俄方有合作,只是中石油與俄方在原油貿易進口量上最大,天然氣合作中占據主導,所以,外界多認為中俄能源合作多涉及中石油。
3月22日,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欽和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簽署了全面合作備忘錄,規定擴大雙方公司的合作關系。俄石油公司在隨后的公告中稱,將考慮中石化參與東方石油化學公司的可能性,以及參與的條件。
這是俄石油公司首次表態在中俄東方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上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中石化在石油化工領域本就優勢明顯,參與東方石化并不存在技術、資金、人才、管理方面的缺憾,與中石油、俄羅斯石油公司展開合作也在預期之中。
“引入中石化可能更多是考慮到煉廠下游的成品油銷售問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道,“這很可能是俄方提出的,因為,中石化有全國最大的加油站銷售網絡,煉廠的下游銷售渠道是一個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到俄石油公司的利潤回報。”
據悉,東方石化煉廠第一階段包括制定技術經濟論證和建設工廠。合資企業的下一個階段是在中國成立加油站網絡。
截至2012年底,中石化在全國有30836座加油站,今年預計再增加1000座。而中石油加油站數量為19840座。
王震分析,國家也可能希望中石化加入上述項目以分擔風險,這也有利于中石化進入俄石油上游領域開展合作。
此次,雙方合作備忘錄涉及石油天然氣勘探和開采、石油加工和石化、液化石油氣加工領域,還有對華出口原油、石油產品以及在將來出口液化天然氣的領域。
2005年,中石化曾與俄油公司就共同投資開發薩哈林3號項目達成協議,最終卻因開發成本過高、勘探結果極其不理想而折戟。
任浩寧認為,短期來看,俄羅斯完全放開上游勘探領域的可能性不大,中方即便做出較大讓步也很難博得俄方的認可。東方石油化學公司以煉油化工為主,化工產品大量銷往中國境內,會對中石油、中石化的煉化業務造成一定沖擊。不過,二者之間的合作并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衡量,國家之間在能源領域的戰略合作或有其他目的。
兩桶油或首次握手聯合/
1998年,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家,兩家巨頭曾在很長時間內“一南一北,劃江而冶”,此次,“兩桶油”有可能是在重大項目上的首次“握手聯合”。
王震分析,按常理說,中石油、中石化很少在同一個項目中展開合作,一般都是各干各的,而在一些海外投資中還存在競爭性關系。
中石化內部一位專家分析,上述合作備忘錄多為意向性和框架性的,具體的合作是需要企業層面來操作的,而企業間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
在過去幾年的海外投資中,中國石油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能源海外投資。
在非洲能源企業TullowOil的案例中,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都是有意的競購者,而在Repsol-YPE的阿根廷業務收購中,中石油和中海油是直接的競爭者。
任浩寧認為,中石油、中石化均屬國有大型油企,其發展戰略、對外合作均有很強的央企色彩。企業發展、經濟效益是企業在決策時要考量的重要問題,而社會責任、能源安全等領域也要同時兼顧。
2010年,國家相關部門曾要求國有石油公司在競購海外油氣資產時進行聯合,避免出現彼此直接競爭的局面。
林伯強認為,“兩桶油”在國內項目上沒有合作的必要性,而天津東方石化項目涉及到外資,商業上的合作原因很能猜測,但可以肯定在某個方面需要中石化,不管怎樣,中方一定是項目的控股方。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