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收音機前的您還記得很多年前,被普遍使用的白色發泡飯盒嗎?這種飯盒被認為是造成白色污染、構筑“白色長城”的罪魁禍首,已經在1999年,也就是14年前,被國家禁止使用了。但是,在上個月的26號,國家發改委發布21號令,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支持解禁的代表中塑協說,發泡餐具是一種安全、綠色、環保的包裝材料。反對的代表環??偩謩t反駁說,在高溫下,以聚苯乙烯為主要材質的發泡餐具有毒。一邊是綠色產品,一邊是有毒產品,到底解禁是好還是壞呢?我們來看看,這種飯盒在國外是被如何使用的?
日本:發泡塑料餐具仍使用但回收嚴格
居住在日本的華人唐辛子告訴我們,日本仍然在使用這種餐具,只是在回收上非常嚴格。
唐辛子:他們也用白色的泡沫飯盒,但是日本垃圾回收規定很嚴,垃圾回收有很多種分類。因為去日本超市買東西,要用到很多這種盒子,外賣一般也會有這種盒子,白色泡沫或黑色泡沫盒子分類,送到離家很近的回收點,送過去前還要把它清洗干凈,因為沒洗干凈有異味。現在日本也流行自己帶購物袋、環保袋,但大部分超市并不強制,如果沒有帶的話,超市也提供。但是比方說,我帶一個環保購物袋買東西,他會少收2日元或5日元,根據每個超市的規矩不一樣給你稍微便宜一點,鼓勵客人盡量使用自己帶的購物袋。
澳大利亞:沒有人用發泡塑料餐具亦無白色污染
中塑協在回應發泡塑料餐具被解禁的原因時也提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本身并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兇,加強回收管理和再利用才是消除白色污染的根本。不過,《全球華語廣播網》澳洲特約觀察員劉玨告訴我們,在澳大利亞,你就不會看到發泡塑料餐具。
劉玨:在澳大利亞,大家都比較喜歡吃薯條和炸魚,所以買這些東西時,一些西方快餐打包都用紙袋子,很多亞洲食品,像中國的炒飯、炒面,不管是帶湯的還是不帶湯的,都入鄉隨俗用紙盒子,這個紙盒子也不會漏油或漏菜汁。當然,很多亞洲食品由于亞洲人的飲食習慣,用餐盒的也不在少數,比如要買日本壽司,他們都會用塑料餐盒。我看到的所有的日本壽司餐盒都寫的是BPFA,就是不含雙酚a的塑料,在當地大家都認為如果塑料中含有雙酚a,在加熱過程中雙酚a會釋出,被食物和飲料所吸收。當然,我查過一些資料發現,目前學界對此爭議還非常大,即便有爭議,所有超市包括外賣塑料餐盒上也還是標有了不含有雙酚a的標識。白色發泡餐盒,我非常確切地肯定,在澳洲是見不到的,也沒有人用它。
雖然在用不用發泡塑料餐具的事情上,澳大利亞與日本截然相反,但是在怎樣扔垃圾的問題上,卻有相似之處。
劉玨:澳洲當地人扔垃圾時,一般居民的垃圾筒永遠都是兩個,一個是日常的垃圾,一個是回收的垃圾,每個人都基本上很守規矩地會把塑料袋和塑料盒扔到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筒里,因此白色污染的概念在澳洲是沒有的。
美國:無禁令但用經濟手段減少使用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發泡塑料餐具雖也偶有使用,但是使用率很低。在美國留學的苑璐說,為防止白色污染,美國的超市購物袋別具一格。
苑璐:我見過的絕大部分美國餐館打包的材料都是可降解材料或紙盒,或是錫箔、鋁箔的金屬盒,基本上很少有厚厚的白色塑料盒。但是美國的超市大概分幾個等級,沃爾瑪等走廉價路線的超市,在貨架上還是可以看到少量泡沫制的一次性餐具盤子,但占貨架的比例特別小,在各個餐館的使用率也很少。一些有機超市,所謂的美國中產階級超市,都不提供塑料袋,都是用很結實很大的牛皮紙袋,也賣本店帶LOGO的帆布包,或由非洲兒童編的草編包,帶有一些慈善公益的可循環利用的超市購物袋。
美國并沒有禁止用發泡塑料,卻會巧妙運用經濟手段減少此類材料的使用率。
苑璐:美國目前沒有聽說過有各個州直接立法禁止用泡沫塑料的,他們一般都是通過一些經濟杠桿來調節,比如對生產泡沫制品的工廠稅率會高一點,或收取額外的環境保護相關費用,從工廠環節來減少制造這些用品,以減少這些用品流入市場的量,而不是通過控制消費者。但是我也聽說過,美國像舊金山等一些城市內部立法有規定說禁止一些塑料袋或白色泡沫塑料制品的使用。
其實,拋開發泡塑料餐具是否對人體有害不說,我們要重新考慮的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兇到底是“物”還是“人”。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