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記者昨日從“2013海水淡化與膜技術論壇”上獲悉,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的產能將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產值達300億元。不過,高成本和技術瓶頸目前仍制約著海水淡化產業的大發展,政府的支持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值得關注的是,基于“十二五”規劃中將“關鍵設備國產化率達75%以上”作為目標之一,不少上市公司已在布局海水淡化設備產業。
后年產值有望達300億元
天津大學教授解利昕在論壇上表示,海水淡化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是促進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海水淡化主要分為蒸餾法和膜法兩種,蒸餾法的運用更加成熟,該方法具備受原水濃度限制小、淡化水純度高、適合大規模建廠、直接利用熱能以及經濟實惠等特點。
解利昕介紹說,在“十一五”期間我國便將海水淡化視為重要發展戰略;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達220萬立方米/日以上,國內海水淡化產業產值達300億元,裝備制造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
但就現階段看來,海水淡化這一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的產業多運用于工業行業。解利昕舉例稱,國內運用于工業的海水淡化工程已有諸多典型案例,如天津北疆發電廠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一期10萬立方米/日工程,設備投資1.2億美元,已于2010年投產);天津大港新泉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10萬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工程投資10.5億元,2009年投產)。
成本、技術成產業化瓶頸
雖然政府頻頻釋放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的信號,但在我國這一產業仍面臨難以突破的瓶頸——技術和成本,這仍制約著“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
據悉,受成本影響,國內目前除了國家示范項目外,真正由需求產生的海水淡化項目寥寥無幾;技術門檻方面,海水淡化三大關鍵技術裝備中,除高壓泵外,能量回收裝備、反滲透膜及組器都依賴進口;成本方面,“熱法”的缺點是熱耗能高,成本高。“膜法”雖然熱能耗小,但因為膜阻力大,過程中需要用到高壓泵,實際能耗僅比熱法低10%至20%,且膜的價格不菲,壽命又短,每年有50%的衰減,因此成本也不低。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記者,雖然海水淡化是一個趨勢、一個目標,但將其作為主要用水目前還很難做到,海水淡化運用于民用的可能性較小。其原因在于,“工業用水每噸為7元至8元,而民用水每噸為4.5元;淡化海水出廠水價在每噸4.5元左右,輸送成本為2.5元/噸至3.5元/噸,若淡化海水民用,相關企業面臨的要么是巨額虧損,要么只能提升水價。因此,海水淡化是否能產業化還取決于政府的支持和補貼。”
多家上市公司已搶先一步
“十二五”規劃將“關鍵設備國產化率達75%以上”列為未來目標,這或許為相關公司帶來機遇。
對此,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按照這一指標來估算,預計海水淡化設備、材料公司將獲得近90億的市場空間,其中反滲透膜及膜組件在10億元左右,但是目前中國更多是依賴進口,也正因此,具備技術儲備的國內企業也將有機會參與其中。國內大批企業,如津膜科技、上海電氣、碧水源、南方匯通等均已積極拓展海水淡化業務。
據悉,由津膜科技牽頭的國家級海水淡化裝置科研項目“反滲透海水淡化關鍵設備研制”近日在濱海新區啟動。項目成功應用后將打破我國海水淡化關鍵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推進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進程。目前,公司研發的反滲透法核心組件“海水淡化反滲透復合膜制備設備”已經通過了中科院專家驗收。
津膜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海水淡化項目正在逐步推進當中,濱海的項目是一個示范工程,我們希望能夠盡快完成研制,并實現產業化。”
而上海電氣早在2008年就已制成了國內首套萬噸級海水淡化設備,是國內較早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大型企業之一。公司目前的海水淡化業務已覆蓋國內外市場。國內項目包括國華滄東黃驊發電廠二期1.25萬噸/天熱法海水淡化項目等多個項目,國外項目分布在印尼、越南等地。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