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煤化工行業正面臨資源環境制約嚴重、產能潛在過剩風險逐漸發酵等問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煤化工行業將鎖定高能效、低排放兩個關鍵詞,通過低碳技術攻關,建立低碳發展模式。這是記者從9月10日于山西晉城舉行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煤化工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煤化工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了解到的。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指出,目前新型煤化工無論是在關鍵技術突破、新產品開發,還是在產業規劃、項目投資、示范工程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近年來,我國積極進行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依靠投資拉動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仍然存在。同石油化工相比,煤化工產業在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面臨更大的壓力,實施節能減排的任務更加繁重。
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兼煤化工專委會秘書長胡遷林說,當前煤炭價格下跌、煤化工經濟性凸顯,一些企業發展煤化工的熱情再次升溫,行業潛在過剩風險開始發酵。以煤制烯烴為例,據煤化工專委會初步統計,目前國內在建、擬建以及處于規劃階段的煤制烯烴項目多達53個,烯烴產能合計3540萬噸/年。但這些項目布局較分散,產品方案雷同,在區域資源、生態和環境承載力方面均存在較大的風險,如果不能實現有序發展和合理布局,不僅會導致資源和資金的浪費,而且將對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李勇武表示,能源技術革命已經開始萌芽,下一個十年至關重要,煤化工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鎖定高能效、低排放的技術,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轉化效率。行業應不斷提高系統集成的水平,促進工程設計、裝備制造和技術工藝的配套協調,并進一步加強對煤化工項目的能耗分析、產品價值分析、經濟性分析,特別是全生命周期的綜合能耗和環境效益分析,以確定現代煤化工產業的最佳發展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金涌表示,應以低碳理念指導煤化產業未來發展。其中包括低CO2排放產品優化技術,MTO、MTP、FMTP、FMTA等低碳烯烴合成技術,以合成甲醇為平臺化合物,生產三苯、三烯,進而生產三大合成材料以及聚四亞甲基醚二醇(PTMEG)等精細化學品的高附加值產品優化技術,石油化工—煤化工聯合技術,乙炔化工、煤直接拆解及其他生產節能技術等。
本次大會由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主辦,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盈德清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承辦。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