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中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始于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煤層氣開發,頁巖氣開發從第一口地質參數井鉆探到現在已5年時間,總體來看,進展比較緩慢。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中心處長潘繼平9月10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頁巖氣大會上表示,我國非常規氣體開發“十一五”期間發展嚴重滯后,“十二五”期間仍然落后于規劃目標。
據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到2010年,中國煤層氣開發和規劃,除儲量增長達到60%的完成率之外,瓦斯抽采量的完成率甚至不足30%,利用率不足50%。“十二五”期間,按兩年時間計算,完成比例應為40%,而實際完成率則為25%。地面抽采產量完成率為28.8%,遠遠落后于規劃目標。
頁巖氣方面,按照“十二五”規劃目標,到2015年,我國計劃探明頁巖氣可采儲量2000億立方米,而到目前為止,經過國家核準審批通過的的頁巖氣探明可采含量仍然為零。
規劃目標還指出,到2015年,我國頁巖氣規劃產量是達到65億立方米,現在所有的頁巖氣基地都處于試產階段,目前5億立方米的產量尚且達不到,3年后65億立方米的目標令人擔憂。
技術和裝備在某些領域和環節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離規劃和期待、規范和標準還有很大差距。《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曾明確提出形成我國頁巖氣調查與評價、資源儲量、試驗分析與測試、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標準和規范。而到目前為止,關于頁巖氣具體的國家標準和規范仍然缺失。
資料顯示,中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煤層氣開發;80年代中期引起國家重視,開展前期資源評價技術攻關和地面開發事業,開展小規模開發;1996年前后,國家把煤層氣立為新礦種,并成立專業開發公司;截至目前我國以煤層氣為代表的非常規天然氣開發上走過了40年歷程,并不比歐美國家起步晚多少,但進展緩慢。
潘繼平表示,我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總體上不盡人意,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同期起步的國家實現了商業規模開發,而我們還未達到規劃目標,“我國的煤層氣發展,和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經歷了一個比較艱難的歷程和曲折的道路。”
根據潘繼平分析,我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發展緩慢受多方面原因影響。
觀念上,我國對非常規天然氣開發認識較晚。長期以來,非常規天然氣開發,甚至天然氣開發都不受重視。早期,我們的觀念是重油輕氣,主觀上認為氣體是要排掉的,煤層氣是有害的而不是資源,在該觀念影響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難以發展,客觀條件來看,當時經濟發展對天然氣需求微弱。
另一方面,在長期以來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體制環境中,天然氣處于次要能源,甚至替補能源。導致包括非常規天然氣在內的天然氣戰略定位嚴重缺失,一些重大天然氣產業項目規劃嚴重不足。
此外,我國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管理方面缺乏整體考慮,政策不配套,上下游的銜接配合缺乏整體考慮,各部門各系統過于重視行政權、重視審批下發項目權力,忽視監管或無監管。
在政策扶持上,現有的補貼標準偏低,已有的一些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例如一些地方的煤層氣落實不到位。有關政策補貼的標準和規范不健全,監管依據和執行尺度的缺失,導致補貼的監管和政策執行難度大。
不容忽視的還有,現階段天然氣價格嚴重扭曲了天然氣供需市場實際情況,影響了非常規天然氣開發者的積極性。
在談到裝備問題時潘繼平表示,我國非常規資源勘探關鍵技術長期以來受制于人,關鍵設備和裝備的國產化總體能力仍然較低。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