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2013年10月27日,北京市東城區磁器口地區僅存的連片平房區變成了一個巨大工地,這里的每條街道均被開挖用以鋪設電力線,難以計數的變電箱、變電站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林立于胡同兩旁,上百名工人正在為“煤改電”工程做最后沖刺。
“煤改電”是北京市為了減少冬季燃煤污染,在平房區以電暖氣取代蜂窩煤爐的供暖方式。今年,與磁器口同時施工的還包括北京圖書大廈以南的大片平房區等29個地區,共涵蓋東、西城4.4萬戶居民及市區道路300余條。
這項北京市獨創的平房區冬季減污政策于2001年開始試點、2003年正式推出,歷時長達十二年。近兩年,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令“煤改電”陡然提速,截至今年供暖季,共有26.4萬戶居民使用電采暖,覆蓋首都全部核心區,“煤改電”也隨之進入收官年。
“煤改電”工程使北京冬季的燃煤污染得以部分緩解,此前,北京平房區居民大多依靠蜂窩煤取暖。據北京市環保局粗略統計,“煤改電”將減少冬季燃煤26.4萬噸,隨之減少的還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同時降低了煤氣中毒的概率。環保局是“煤改電”工程的牽頭單位。
雖然受到多數居民的支持,然而,作為一項由政府決定居民取暖手段的政策產物,疾行十二年的“煤改電”奉行“先試點再推廣、先干起來再逐步完善政策”的工作方式,每年都會遭到部分居民出于不同原因的抵制,其中包括與變電站為鄰、缺少消防驗收、環評瑕疵、補貼發放延遲,甚至溝通障礙及改變生活方式帶來的煩惱。
在“煤改電”收官之年,或需重新審視這項初始投資數百億、預計持續補貼上百億的大氣污染政策的治理效果。
年壓減燃煤近30萬噸
10月21日,北京市電力公司在西單圖書大廈南側的北新平胡同舉行“煤改電”現場新聞發布會,據悉,今年北京市核心區又將有東城2.7萬戶、西城1.7萬戶非文保區居民改蜂窩煤取暖為電采暖。
根據北京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高新宇曾向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已完成3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16萬戶居民的采暖改造,從2012年開始,北京市啟動了非文化保護區的“煤改電”工作,由各區環保局牽頭,街道辦事處、房管局、居委會協助實施,計劃在兩年內再取消8萬戶居民的小煤爐,預計截至今冬供暖季,將有26.4萬戶居民使用電采暖,基本覆蓋北京市核心區。
“煤改電”有利于提升北京市冬季的空氣質量。據官方統計,得益于“煤改電”,北京市冬季燃煤將每年減少26.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9萬噸及0.2萬噸左右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近期,北京被列入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主要城市之一。
“煤改電”工程受到了大多數居民的支持,在支持者看來,政府承擔了大部分投資并提供補貼,冬季采暖更為清潔,還可減少煤氣中毒幾率。
為實施“煤改電”,歷年來北京市初始投資達數百億元,并逐步完善補貼等各項政策。其中,初始投資包括房屋修繕、設備占地搬遷、電力設施鋪設費用;補貼則延伸至涵蓋電暖氣購置(總支出的2/3的補貼)、低谷電價(低谷時實際用電量每度0.2元的補貼)及房屋面積(每采暖季每平方米15元的補貼)。
在西城區西交民巷社區居委會書記譚道亮看來,“煤改電”不僅降低了污染,而且老百姓得到了實惠。他為記者在理論上算了一筆賬,以普通20平方米平房計算,燒煤取暖一個冬天最少要1200塊蜂窩煤,2012年一塊蜂窩煤1.5元,大約花費1800元。電采暖后,一個采暖季的消耗電量約5000度,電費在1900元左右,但享受政府補貼后,大概只掏1000元,比燒煤節省了800元左右。譚道亮同時是西郊民巷“煤改電”辦公室成員。
而在北京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高新宇看來,“煤改電”只是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的特定選擇。事實上,在“煤改電”實施的十二年中,每年都會遭到部分居民出于不同原因的抵制,更有人質疑,投入巨資的工程,其投入/產出比是否合理,是否真能換來北京市長久的潔凈空氣。
難掩瑕疵的政策治污
“煤改電”工程與部分居民最大的沖突是變電站選址。
10月27日,北京市東城區東曉市街的居民滿腹牢騷地圍聚在一座將要拆遷的院落前,一座屋子大小的10千伏變電站即將安裝在這個院落中,由于變電站與左右住戶幾乎是零距離,居民們擔心,變電站和高壓線會造成電磁輻射、噪聲、無線電干擾,并有可能引發火災、爆炸等事故。
本報記者調查,僅東曉市街及周邊幾條胡同就將安裝數十臺10千伏變電站,安裝的位置大多與民為鄰。
據北京市電力公司統計,由于涉及4.4萬戶居民,今年將新立線桿992基,安裝墻箱、地箱8274臺,敷設高、低壓電纜及架空線640千米,安裝開閉器、箱變及柱上變704臺。
記者了解到,居民的抗議往往以強制安裝告終,畢竟,“煤改電”是北京市政府大力推行的大氣治理工程。
2012年,北京市西城區東中胡同17號院內已被強行安裝了一座10千伏變電站,“煤改電”辦公室稱之為“保護性施工”。而僅國家大劇院西側方圓1公里內的18個變電站中,就有5個院落是被強制執行的。
事實上,居民的擔心并非沒有根據。
以電磁輻射為例,《上海市變電站環境保護設計規范》中要求,35千伏變電站電磁輻射安全距離為15米以上,10千伏的則為8米以上。
但西城區環保局副巡視員胡軍接受本報記者詢問時表示,“上海的規定不適用北京。”他解釋說,變電站和高壓線的電磁輻射對居民沒有影響。據其提供的西城區環保局在其他變電站的測量結果顯示,輻射劑量大都在零點幾微特斯拉(電磁輻射的單位),這符合中國“低于100微特斯拉”的規定。
而居民們拿出的資料同樣出自權威部門。2003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官方研究表明,當(變電站或電力線)電磁輻射高于0.3-0.4微特斯拉時,兒童白血病患病率增長了兩倍,電磁輻射屬于“懷疑對人類致癌的因素”。
如果說電磁輻射損害未有定論,部分“煤改電”工程涉嫌違反防火規范卻是有據可查。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防火規范》規定,10千伏以下箱式變壓器與建筑物的防火距離不得小于3米,與部分變電站幾乎零距離的現狀明顯違反了上述規范。記者向西郊民巷“煤改電”辦公室索要消防驗收證明,但對方未能提供;記者詢問北京市消防局,同樣未得到回復。
重估節能減排政策效果
疾行十二年,投入巨資的“煤改電”工程到了重新評估其效果的時刻。
截至今冬供暖季,“煤改電”工程的初始投資總額并未對外公布,但根據以往年份的投資數據可以得到大致推斷。
據原北京市環保局發言人杜少中在2009年公布的數據,截至2009年,北京市“煤改電”工程共改造16.4萬戶,累計投資130億元,截至今冬供暖季改造26.4萬戶,估算總投資達到210億元。
但這僅是“煤改電”工程的初始投資總額,并未計算每年還需支出的電暖氣購置補貼、低谷電價補貼及房屋面積補貼。
如僅考慮后兩項補貼并按照譚道亮每戶平均20平方米的計算,每戶每年低谷電價補貼900元,26.4萬戶每年的補貼總額達到2.4億元,房屋面積補貼每年為0.8億元,總計3.2億元,補貼十年即為32億元,加上初始投資后,可以計算“煤改電”工程總投資為240多億元。
“煤改電”工程達到了減排效果是每采暖季減少燃煤26.4萬噸,十年減排264萬噸,平均每壓減1噸燃煤需要耗資9200元,是目前每噸煤炭價格(以500元/噸計算)的18倍。
如折算為二氧化碳減排量(每年減排69萬噸),十年減排690萬噸,則北京市內每減少1噸二氧化碳,需投入資金3500元。
“煤改電”唯一的選擇?
在北京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高新宇看來,“煤改電”是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的特定選擇。1998年,為治理大氣污染,北京市首次提出“能源結構調整”,其中就包括平房區居民的燃煤替代。
“論證之初,曾提出過熱力管線、燃氣管線和電力線三種方式,但前兩者由于投資、施工技術、保護古都風貌等原因不得不放棄,‘煤改電’可以說是唯一的選項。”高新宇說。作為主管“煤改電”的官員,高新宇曾全程參與“煤改電”論證。當年參與論證的除了北京市發改委,還包括環保局、規劃局、能源企業和咨詢公司等。
但北京市燃氣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并非每個地區都適合‘煤改電’,部分條件好的地方也可以考慮‘煤改氣’。”
為實質性推進“煤改電”,十余年來,政府的配套政策幾經調整。如,蓄能電暖氣由最初的居民全部承擔,改為政府補貼一半,直至今日的補貼2/3;低谷電價時段從24時至次日6時,調整為22時至次日6時,延長了兩個小時;為加強平房保暖,政府補貼資金修補破損房屋等。
但北京市的政策調整,主要集中于用戶的經濟承受能力,在頻頻引發爭議的輸變電設施選址方面,并未出臺過相關政策。
西城區東中胡同住戶陸鳳翔告訴本報記者:“變電站可以埋在地下,或者拆除安置臨近居民。”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