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10月31日,記者輾轉獲得國家能源局最新小范圍下發的《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
其中提出,在有剩余能力的情況下,油氣管網運營企業應以一定排序,無歧視的對第三方開放管道設施。為了加強監管,國家能源局將全面負責公平開放的監管,并賦予其分布各地的派出機構監管職權。
目前,國內就如何打破石油央企對油氣管道壟斷爭議不休,意見稿無疑展示了國家能源局的思路。
有南方能源企業高管向記者指出,意見稿的思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比成立國家管道公司更具可操作性,但亟須制定實施細則,“否則又會招致當年電監會主持的電力行業競價上網的尷尬結局”。
另一位石油央企專家則認為,此時出臺意見稿時機不當,“國內管網布局尚不完善,在油荒、氣荒尚在的情況下,(利益集團)找無剩余能力的借口太容易。”
開放好于分拆?
國家能源局的意見稿十分低調,發放范圍僅限于三大石油央企、中國中化集團、大唐集團、中聯煤層氣及新奧、中華煤氣、中國燃氣、華潤燃氣等十數家企業和石化聯合會。
意見稿指出,為實現互惠互利、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能力,在有剩余能力情況下,油氣管網運營企業應根據一定排序,即以現有輸送(儲存)合同用戶,國家政策規定的優先類、鼓勵類用戶,申請、簽訂輸送(儲存)在先的新增用戶,無歧視的對第三方開放管道設施。
“上下游用戶要結合生產實際狀況或市場需求與消費量預測情況,以及油氣管網設施規劃、建設與使用現狀,合理向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提出開放申請,”意見稿稱,“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3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同意接入的答復意見,不同意的要說明理由。”
對于有爭議的開放項目,上下游用戶可在收到答復意見后30個工作日內,提請相應監管機構審核,監管機構根據審核情況出具監管意見。
息旺能源數據王瑞琦認為,這將促使分銷商跨過石油央企,直接與中小煤層氣、煤制氣和頁巖氣生產商接洽,磋商長期供氣協議,從而推動國內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盡早形成。
據了解,過去由于國內管道大部分都由石油央企承建、運營,因此中小天然氣開采企業和下游分銷商都不得不依賴石油央企生存。“一旦被拒絕接入(管道),那么不論上游企業,還是下游用戶,已擬定的運營計劃都面臨無法執行的窘境。”上述南方能源企業高管說。
一年前,他曾親赴山西與某煤層氣開采商洽談購氣,然而由于量小、長途車運既不經濟,又面臨很大的安全風險,于是他找到中石油,期望利用中石油遍布全國的管網進行代輸。但是卻被中石油拒絕。
“一旦意見稿正式實施,起碼我們可以就此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訴,這比分拆管網好多了。”他說。
巨頭暗戰
持贊成意見的不僅是中小企業,還有中石化。
“當然支持,過去5年他們(中石油)借天然氣管網優勢,在南方攻城拔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中石化分公司高管人士抱怨道,“南方原是中石化的傳統范圍,之所以地方政府態度轉變,就因為他們有管網、有天然氣資源。”
2007年12月4日,河南省政府與中石油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石油承諾將利用西氣東輸二線為河南提供更多天然氣資源,作為回報,河南省政府在管道建設上,大力支持中石油的蘭州-鄭州-長沙等成品油管道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并將河南省城市燃氣等天然氣下游業務、包括下游城市管網及地方支線的運營與開發向中石油開放。
更讓中石化坐不住的還包括,河南省政府對向中石油開放獨資、控股或參股下游城市管網及地方支線運營市場,并鼓勵中石油在河南省開發非糧乙醇等能源。
這就意味著中石油可以在河南與中石化擁有平等、甚至更好的政商環境,而在此之前河南一直是中石化的領地。
隨后,中石油又借西氣東輸二線,成功進入湖南、廣東等地,甚至在廣東天然氣管網公司取代中海油成為第一大股東,而中石化則掉落到股東排名最后一位。
“如果管網無歧視開放,我們完全可以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直接與當地用氣客戶簽署供氣協議——在產地購氣、通過西二線輸氣、最終在市場上銷氣。”上述中石化分公司高管稱。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中石化在川渝地區頁巖氣領域投入很大,若能借用中石油已有的設施資源,對搶占天然氣市場份額將產生巨大的作用。
避免競價上網覆轍
“國內管網布局尚不完善,在油荒、氣荒時有發生的情況下,(利益集團)找無剩余能力的借口太容易”,某石油央企專家悲觀地指出。
這種觀點得到了所有采訪對象的一致認同——2002年,由電監會主導的發電企業競價上網改革試點,因電荒等原因最終遭擱置,而能源局此次意見稿的改革思路與競價上網如出一轍。
“電荒的原因不僅僅是發電能力不足,更關鍵的是輸電能力不足,無法滿足某地在某時點的電力峰值需求,”上述能源企業高管說,“競價上網后,電力企業都希望高價售電,可出于民生需要政府又不允許漲居民用電價格,于是只好擱置競價上網試點。”
據了解,作為天然氣成熟市場的美國,目前天然氣管網長達49萬公里(中國僅8萬公里),儲氣、輸氣設施十分完善,所有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可以自主選擇天然氣輸送路徑,管輸費用更是根據不同的市場情況隨時發生變化。
但中國天然氣市場還處在賣方市場,而且缺口越來越大,管輸企業不愁沒氣輸,掌握市場優勢的企業更會全力組織天然氣資源保障自己管網的運能。此時,政府的監管就顯得弱勢許多,“輸氣企業完全可以剩余管輸能力是為輸氣、儲氣預留能力預防氣荒做理由,阻攔所有潛在競爭對手的進入”,上述南方能源企業高管說。
因此,他強調必須要看到意見稿后面的實施細則,才會考慮為企業制定新的運營策略,否則只按原有方式運作。
“政府不應在某個環節上去進行改革試點,而應從頂層設計角度,建立能源體制改革方向。能源業是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單純的切割出一塊進行試點是很難得到理想效果的。”那位石油央企專家最后說。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