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在全球能源日趨短缺的急迫形勢下,可燃冰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可燃冰又稱為甲烷水合物,其化學成分決定了遇火即可燃燒,且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種天然的綠色能源。
政策扶持可燃冰開發利用走向產業化
可燃冰是甲烷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凍結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混合物,外表像冰雪或固體酒精。因此,可燃冰又稱為甲烷水合物、氣冰、固體瓦斯等。
1778年,英國化學家普德斯特里就首次發現可燃冰,但是這件事在當時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1965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西部發現了可燃冰,這一發現才引起了全球對可燃冰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已有7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了可燃冰。據保守估計,目前世界上可燃冰所含的有機碳的總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碳含量的2倍。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資料顯示,海底大量存在的可燃冰可以滿足人類1000年的能源需要。
可燃冰非常不穩定,在常溫和常壓的環境下極易分解,其主要成分甲烷是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后會引發溫室效應。因此,對可燃冰的開采有非常高的技術要求,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危害。
開采可燃冰主要有四種方法。一是熱激發開采法。對可燃冰層進行加熱,使可燃冰分解成水和天然氣。但是這種方法尚未解決熱能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只能進行局部加熱,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二是減壓開采法。利用降低壓力促使可燃冰分解。這種方法成本低,適合大面積開采,但是它對于可燃冰礦藏的性質有要求,只有在可燃冰藏于溫壓平衡邊界附近時,減壓開采法才經濟可行。三是化學試劑法。在儲層注入抑制劑(甲醇、乙二醇、氯化鈣等)以打破水合物平衡,造成部分可燃冰的分解。四是水力壓裂法。利用溫度相對較高的海水由高壓泵通過注入井注入水合物儲層,在加熱水合物儲層的同時還使其產生人工裂縫,為分解氣體提供運移通道,從而達到高效開采水合物儲層的目的,是強化的熱激發和減壓開采結合的方法。
目前,可燃冰的開采主要使用減壓法,配合熱激發開采法、注化學試劑法聯用。在俄羅斯麥索雅哈(Messoyakha)可燃冰氣田、加拿大麥肯吉河三角洲(Mackensie)可燃冰氣田和日本南海海槽(靜岡縣駿河灣至九州以東海面)開展的開采工作已經證實了該方法的可行性。技術的發展,使得可燃冰的開采得以實現。
可燃冰的開發利用目前還處于前期研究準備階段,沒有進入商業化、規模化生產階段。這些研究工作需要國家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例如:美國政府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發布的《能源意外獲利法》規定,對非常規能源開發實施稅收補貼,設立了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基金;2013年日本政府將可燃冰長期開發計劃正式列入國家公共發展事業,進行規模性投資,置于國家戰略性規劃優先地位。我國也在2012年12月發布了《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與評價力度,適時開展試開采工作”。此外,可燃冰概念股如神開股份[0.09%資金研報]、江鉆股份[0.89%資金研報]等相繼獲批上市,也為可燃冰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提供了資金支持。
全球可燃冰產業化發展空間巨大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走在前面的是前蘇聯、美國及日本。
1960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氣藏。1970年,前蘇聯開始對該可燃冰礦床進行商業開采,采氣14年,總采氣量50.17億立方米。1979年,國際深海鉆探計劃在墨西哥灣海底獲得91.24米的可燃冰巖芯,首次驗證了海底可燃冰礦藏的存在。1981年,美國制訂了投入800萬美元的可燃冰10年期研究計劃。1992年,大洋鉆探計劃在美國俄勒岡州西部大陸邊緣卡斯卡迪亞(Cascadia)海臺取得了可燃冰巖芯。1998年,美國把可燃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長遠計劃,準備在2015年試開采。2001年,日本產業經濟省正式推行《日本可燃冰開采研發計劃》制定了為期18年的戰略開發計劃。2012年,美國能源部在阿拉斯加北坡發掘到可燃冰,并從中安全有效地獲得穩定的天然氣流。美國能源部準備在阿拉斯加項目成功的基礎上,將進一步開發14個新的試驗項目。2013年,日本已成功于南海海槽可燃冰氣田分離出天然氣。
日本準備在2018年為可燃冰進入商業化開采確立技術基礎,實現可燃冰的商業化生產。美國計劃到2015年對可燃冰進行商業性試開采。還有一些國家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可燃冰的開發研究,希望能夠在可燃冰的開采和商業化生產上取得領先優勢,在未來能源分配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全球可燃冰儲量豐富,分布廣泛,海域和陸域都有發現,但是目前全球已進行開采的氣田僅有四個。這與可燃冰龐大的儲量相比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而且,可燃冰的研究在全球范圍內也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鏈也沒有形成,仍處于成長期,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