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隨著煤價不斷下行、天然氣荒愈演愈烈以及國家審批閥門的放松,煤化工壓抑已久的熱情再度釋放出來,眾多企業紛紛開始籌劃發展煤化工業務,“未來十年將是發展的黃金期”。
自2011年4月《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發布以來,國內煤化工產業的準入和審批門檻大幅提高,項目審批幾乎處于停滯狀態。而這一切在2013年開始出現松動,多個煤化工項目相繼獲得“路條”,相關技術也開始逐漸走向商業化。
截至2013年底,在現代煤化工領域已完成百萬噸級煤炭直接液化、16萬噸級間接液化制油、60萬噸煤制烯烴、40億立方米清潔煤制天然氣示范工程。
對于煤制氣、煤制油這兩種當下熱門的新型煤化工形式,在今年2月召開的煤炭清潔利用專家咨詢會上,國家能源局首次明確定調要發展這兩種新型煤化工形式。有媒體報道稱,規劃2015年的產能目標為煤制油3000萬噸、煤制氣500億立方米。
煤價的不斷下跌則更讓企業看到了“錢景”。“當前煤價特別低,煤化工產品比石油化工產品有很大的價格優勢,除了尿素,其他煤化工產品都是盈利,而且油價越來越高,能源需求也越來越大,煤化工市場還是很大的。”山東兗礦國拓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技術事業部主任工程師劉進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山西在內的各個煤炭大省紛紛將新型煤化工作為戰略支柱產業,投資數萬億元于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等領域。而不少煤炭企業、油氣企業甚至電力企業也開始布局,研究尋找煤化工項目。
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一熱潮更多地還是停留在規劃層面,即使是已經拿到煤化工項目“路條”的企業也并不急于開展后續工作,甚至一些已經進入的企業開始打退堂鼓,國電電力轉讓國電中國石化寧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股權便是一例。
“暫時還在規劃階段,沒有什么新項目,因為煤化工投資太大,尤其是煤制油、煤制氣項目動輒就上百億,對任何企業都很有壓力,而且國家在技術等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進入的話得很慎重。”開灤集團煤化工業務主管陳佩文坦言。
而讓企業選擇觀望的原因還有環保和政策風險。自煤化工產業化起步以來,二氧化碳排放、水耗等方面一直備受詬病,新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業內人士預計在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項目環評審批以及項目建成后的環保監管方面,環境主管部門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對煤化工行業未來發展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此外,煤制油、煤制氣另一被詬病的地方在于轉化效率低,煤炭和油氣均屬于一次能源,它們之間的轉化被許多專家認為會產生能源的浪費。時至今日,即使國家能源局“松綁”煤制油、煤制氣等項目,但態度也是極其謹慎的,強調“不能遍地開花過熱發展”、“嚴格控制產業規模”、堅持“量力而行”,而且目前也沒有更長期的規劃。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