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當前,全球鉀資源豐富卻因分布不均衡而極易形成壟斷供應,同時世界經濟形勢不確定性還在加劇。作為可溶性鉀資源相對短缺的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期間如何保證鉀肥可持續供給?6月底,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召開了全國鉀鹽與鉀肥科學技術交流大會。與會代表普遍認為,要同時走國產、進口、境外開發三條路,打造穩固的鉀肥供應“鐵三角”格局。
農業部土肥技術處處長楊帆告訴記者,我國土壤普遍缺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缺鉀土壤已經達到4.5億畝。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鉀肥需求量也將增加。
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會長李剛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鉀肥自給率從2004年的不足30%增加到2013年的54.2%,不過2013年仍然進口鉀肥折氯化鉀637萬噸,表觀消費量折氯化鉀達到1462萬噸。
無機鹽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副秘書長亓昭英告訴記者,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經形成的資源性鉀肥產能約折合氯化鉀990萬噸,加工型鉀肥產能近334萬噸實物。全行業共有規模資源型鉀肥企業43家,加工型企業約130家?!笆濉蹦?,隨著青海鹽湖集團、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公司、青海濱地、中農興元鉀肥公司等新建擴建裝置的投產,我國鉀肥產量預計可以達到折氯化鉀實物近850萬到900萬噸。
亓昭英表示,我國鉀肥供需50%左右的缺口,引來了全球鉀肥生產商對缺口份額的爭奪。到今年4月加鉀公司在中國落戶為止,世界鉀肥供應商悉數在中國落地,國產與進口的角力進入正式程序,未來供應格局可能會有顛覆性的重塑。
李剛強調,業界提出“十三五”期間打造鉀肥“鐵三角”發展格局,意味著行業要從“無序競爭”走向“競合”,要在國產與進口相互支撐進程中,格外重視境外基地建設和難溶鉀的研究開發。
據悉,近年來我國境外鉀肥基地建設已初見成效。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統計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境外鉀肥項目已有26個,分布在9個國家,裝置總產能197萬噸,計劃產能1010萬噸,未來有望成為國內市場的有效補充。
鉀肥企業代表及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為保證鉀肥供應三條路暢通,國家應盡快建立國產、進口鉀肥大型儲備基地;制定和完善融資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勘探開發國內外鉀資源,特別是對重點資源礦區周邊和深部開展勘查,發掘新的資源,鼓勵大型企業在海外興辦鉀資源產業;針對鉀肥全年生產季節性消費的特點,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取消加工型鉀肥出口關稅限制,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淡季旺季均衡生產;希望境外鉀肥基地的產品運回國內時,能享受進口資質和優惠政策。
業界觀點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董事長王興富:盡管我國鉀資源剩余儲量有限,但通過企業技術創新,我國鉀資源開發利用完全可以再持續50年。未來鉀肥工業發展應盡快建立國產、進口鉀肥國家級大型儲備基地。多年來我國實施的鉀肥聯合談判進口機制,保證了進口鉀肥的“洼地價格”地位,這為我國建立儲備創造了條件。由于農化產品季節性需求突出的特點,國家在鉀肥方面已經建立了淡季儲備制度,設立了專項基金,增加淡季化肥儲備量,以達到穩定農資價格的目的,這是非常好的政策措施。建議在當前國際市場鉀肥供大于求、經濟環境對我國有利的情況下,可在儲備進口鉀肥的同時兼顧儲備國產鉀肥,比例最好是國產占到2/3,進口占1/3。尤其對鉀肥主產地青海、新疆等偏遠地區,運輸能力有限,國產鉀肥儲備有利于推動鉀肥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內蒙古天宇匯景集團董事長劉貴忠:今后,國內鉀肥企業重點工作是推動行業調轉升級,發展循環經濟。為此,需要加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高端,實現鉀肥產品的差異化發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我公司與文通鉀鹽集團合作投資的60萬噸/年精細鉀肥項目已經啟動,目的就是向以氯化鉀為原料的鉀系列產品高端產業鏈延伸,實現產業升級,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河北工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袁俊生:開發新的鉀肥資源勢在必行。海水中的鉀總儲量是陸地的幾萬倍,且是可持續開發的天然資源。目前,我國自主開發的海水制鉀新技術可以生產出媲美進口產品的優質鉀肥,完全可以與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配套實施,或與海水制鹽及純堿工業結合推進。預計到2020年,海水提鉀產業化規模將達到100萬噸以上,可有效彌補我國陸地鉀資源嚴重不足的狀況。
吉林省金秋農業生產資料公司副總經理孫大放:鉀肥行業必須加強企業管理創新,力爭形成產業集群品牌。第一要加強企業生產質量規范、體系認證工作,推動企業管理走向規范化、系統化;第二要使企業實施標準化工作邁上新臺階,國家要樹標桿、推經驗,引導行業標準化水平整體提升;第三要把全面質量管理落到實處,抓方法推廣,抓基礎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綜合水平。同時,要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打擊違法侵權行為,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