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正式公布,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再迎國家政策紅利。這一消息在當地石油和化工企業中傳播開來,大家翹首以待以此為契機,在非公經濟發展、國企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實現夢寐以求的振興大業。
這是國家層面繼2003年和2009年之后第三次出臺東北振興意見,共提出11方面35條政策措施。但與以往直惠、普惠的政策基調不同,此次出臺的《意見》強調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引領,依靠激發活力和內生發展,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民企:大發展備受鼓舞
促進非公經濟大發展是《意見》開出的第一條良策。民營企業黑龍江安瑞佳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趙文龍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在東北振興的政策舉措中著重強調要促進非公經濟大發展,企業有信心取得更大的發展進步。在產業項目建設和后續發展上,公司將持續加強與大慶石化等國有企業在產業鏈條上的銜接及配套,以高新化工新材料產業建設為突破口,擬投產的液化氣深加工等產業鏈延伸項目前景廣闊。
吉林道特化工公司副總經理遲寶淳表示,《意見》對民營經濟發展是個重大利好。一直以來,民營企業受到的行政干預和束縛較多,影響了企業活力的發揮。希望借此次《意見》出臺,讓民營企業能夠獲得公平、公正的發展機會,在資源占有、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享受、貸款抵押等方面和公有制企業站在同一個平臺,贏得更多發展機會,激發和釋放市場活力。他還介紹,在政府簡政放權方面,吉林省已經作了有益嘗試。
國企:不改革就難以前行
東北地區老牌國有石化企業眾多。在此次《意見》中,國企改革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吉林化纖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劉宏偉說,深化國企改革是當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環節,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國有企業在地方經濟中所占比重大,目前很多國企依然存在企業辦大集體、企業辦社會、離退休人員沒有實現社會化管理等歷史遺留問題,負擔重,不改革企業就難以輕裝前行。國企改革需要不斷創新思路和方式方法,按照《意見》所說,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這種模式在其他地區已有成功的先例,東北地區更應該積極探索、勇于實踐。
遼陽石化公司一位高管表示,國家十分重視遼陽石化結構調整優化工作,公司已經成立了產業結構調整項目部,上半年在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基本框架下,渣油加氫等項目進展順利,預計2016年可建成投用。在控制柴油規模、提高汽油標準、增產芳烴產品總的思路指引下,結構優化為遼陽石化帶來“多輪驅動”的效果,石油焦、汽柴油產量調降,油品全部達到國Ⅴ標準;甲苯、苯等芳烴產品產量調增,各項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明顯改善,企業可大幅增效。
園區:大項目帶動產業鏈
化工園區也關注新政帶來的利好。大連長興島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大連西中島石化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李惠民說,《意見》提出,將大連長興島石化產業基地等相關項目核準及用地預審等前置審批委托省級政府負責,這是國務院進一步簡政放權、促進石化產業基地建設的重大政策舉措,有利于大幅提高相關石化項目審批速度,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
同時,《意見》中還明確提出了恒力煉化一體化項目和中石油長興島煉化一期項目盡早開工,這兩大龍頭項目將帶動下游有機化工、合成材料、精細化工以及關聯產業的進一步聚集和發展,促進長興島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
創新:期待打破體制障礙
創新是個永恒的主題,《意見》對此著墨頗多。吉林石化科技與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張德勝認為,吉林省石化企業要突出轉型創新、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方面要通過技術進步推進傳統化工產業升級,另一方面要大力創新發展精細化工和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頁巖油氣等新興產業。在這方面,吉林石化將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努力提高科研開發水平,按照高端化、差別化路線,在去年研發出15個新產品、聚乙烯管材料等6個新產品推向市場的良好基礎上,力爭今后有更大的突破。
遼寧重點創新型企業——遼寧奧克集團總裁朱建民說,《意見》提出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改革試驗,打破制約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并在東北地區率先啟動創新企業百強試點工作,對此企業備感振奮。科技創新已經讓奧克集團嘗到了甜頭,今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公司依然堅持科技創新經費支出不減,上半年環氧乙烷衍生精細化工新材料產品逆勢快增。借國家振興東北的新機遇,奧克集團將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主線,不斷深耕細作。
鏈接
35條政策措施護航東北振興
《意見》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引領,提出11方面35條政策措施。
一是著力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簡政放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
二是進一步深化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支持東北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進一步深化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中央國有企業改革,支持中央企業與地方共建產業園區。妥善解決國有企業改革歷史遺留問題,在東北地區全面推進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熱、物業管理)工作。
三是緊緊依靠創新驅動發展。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改革試驗。完善區域創新政策,研究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有關試點政策向東北地區推廣,研究在東北地區設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強創新基礎條件建設,支持東北地區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在東北地區率先啟動創新企業百強試點工作。
四是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國家集中力量扶持東北地區做大做強智能機器人、燃氣輪機、高端海洋工程裝備、集成電路裝備等產業,形成特色新興產業集群。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東北地區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和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
此外,《意見》還提出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市轉型發展、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棚戶區改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等。
短評
“非公經濟大發展”有戲唱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至今已歷時十年。東北地區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滄桑巨變,從微觀層面見證了政策強力引導護航的成效;石化行業當前面臨的艱難困境,又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工業基地產業經濟的積弊之深、變革之難。
對照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東北振興“28條”,這次出臺的“35條”同樣強調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同樣提出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同樣要求加快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同樣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但細加對比不難發現,“新35條”最大的不同在于將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將其作為激發市場活力的主推手。
這一政策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從當地石化行業的現狀不難找出答案。東北地區石化產業以油化業起步,時至今日依然沒有走出油化業獨大的格局,產業和產品不夠豐富,產業鏈條少而且短,抗市場風險和沖擊的能力自然大受制約。探究其中的原因,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獨大,沒有強大的非公經濟做補充當屬要因。東北三省,大慶油田、大慶石化、大慶煉化、吉林石化、撫順石化、大連石化在全國都是響當當的大企業,他們都是國有企業;當地在全國叫得響的民營石化企業又有多少呢,似乎屈指可數。
國有經濟、國有企業是根和干,非公經濟、民營企業是枝和葉,沒有枝繁葉茂,樹就沒有活力和生氣。縱觀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石化強省(市),每一個都有規模大、上檔次的民營經濟做支撐,有的地區民營經濟甚至已成為主導。民營企業機制活、市場意識強,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產業經濟全局才能繁榮興旺。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新35條”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值得期待。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池凍水中注入非公經濟的滾熱活水,工業活、石化興當不再遙遠。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