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了《生物柴油產業發展政策》(以下簡稱《政策》),首次明確了生物柴油的市場地位。因原料供應不足、工藝技術落后及銷售渠道匱乏等原因,多數企業停產或陷入虧損境地的生物柴油行業能否“枯木逢春”?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政策對生物柴油原料的保障以及技術升級有積極作用。不過,生物柴油產業能否真正擺脫困境,關鍵還在于下游銷路問題的解決。
原料供應多元化 避免“地溝油”上餐桌
《政策》提出,要構建適合我國資源特點,以廢棄油脂為主,木(草)本非食用油料為輔的可持續原料供應體系。發展廢棄油脂生物柴油產業的省份建成比較完善的廢棄油脂回收利用體系,健全回收利用法律法規;初步建立能源作(植)物油料供應模式;探索優化微藻養殖及油脂提取工藝,實現微藻生物柴油技術突破。
據金銀島市場分析師徐菲介紹,目前生物柴油全國年產能在400萬-500萬噸,但實際產量卻不足總產能的30%。原料不足是造成國內生物柴油企業出現“高產能低產量”的問題之一。此條政策的提出不但能保障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也進一步避免“地溝油”回流餐桌的問題,是保障食品安全、維護公眾身體健康的重大舉措。
據記者了解,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2014年8月,中國生物柴油集團注冊成立中生油(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個平臺,統一進行原料收集、技術指導和對外銷售產品。
全方位設“紅線” 現有技術基本達標
《政策》提出,生物柴油生產企業在工藝技術與裝備、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環境保護和消防安全等方面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應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達到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三級要求。生物柴油產品收率(以可轉化物計)達到90%以上,噸生物柴油產品耗甲醇不高于125千克、新鮮水不高于0.35立方米、綜合能耗不高于150 千克標準煤; 副產甘油須回收、分離與純化;“三廢”達標排放。兩年內仍達不到要求的生物柴油生產裝置,予以淘汰。
在技術創新方面,《政策》要求堅持自主研發與引進吸收、基礎研究與商業化應用相結合,加強創新平臺建設,鼓勵產學研聯合攻關,開發新型高產能源植物,以及原料適應性強、生產過程清潔、能耗物耗低、綜合利用水平高的生物柴油先進技術裝備。開發原料適應性廣、生物柴油產品收率95%以上的加工技術與成套裝備;開展餅粕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開發副產甘油生產1,3-丙二醇、2,3-丁二醇等化工產品技術,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據了解, 我國生物柴油的生產大致起步于2008 年前后,目前生物柴油企業多為小型民營企業,且多集中于山東、河北、江蘇和浙江四省,而國產BD100 質量與國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此條政策則明確了生物柴油企業必須在工藝和技術上有所提高, 從而達到更高的質量要求,這樣能避免國內生物柴油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
針對《政策》提出的相關技術要求,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執行會長張平表示,生物柴油的技術是成熟的,使用的安全性也沒有問題。就現有工藝技術來看,滿足上述要求難度不大。如果解決了生物柴油的銷路問題,這些技術要求會更容易實現。
建目標責任管理體制 從打造應用樣本入手
中生油(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云南盈鼎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勃表示,這是第一個單獨將生物柴油從生物質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中單獨提出的政策,并給予產業支持,是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政策》首次為生物柴油的銷路找到方向———建立生物柴油市場銷量或推廣份額約束性目標責任管理體制, 要求成品油銷售企業應當將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物柴油產品納入其成品油銷售體系。
張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強調:“若生物柴油的銷路打不開,上述政策的利好則無從談起。”目前生物柴油的處境非常尷尬———大企業不接, 小企業偷偷賣。石油價格高時,生物柴油賣給民營加油站,再按照比例調配,但銷售時不敢按照規定標明所售柴油中含有生物柴油,也只能按照石化柴油的價格賣。而石油價格的連連下跌,則讓生物柴油企業的利潤一再下跌,大多數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若銷路問題得到解決,則其他問題會迎刃而解,協會將推動生物產業從‘區域封閉’做起,打造生物柴油應用的樣本,讓生物柴油的優勢更好地體現出來, 并復制推廣。”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