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滿一年后,聚丙烯(PP)期貨步入運行發展新階段——3、4月份期貨交易日均雙邊達99.89萬手,期現價格高度相關,避險功能發揮良好,成為國內期貨市場主力品種之一和石化企業避險新渠道。
聚丙烯(PP)于2014年2月28日上市交易,是繼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氯乙烯(PVC)后國內期貨市場上市的第三個合成樹脂類期貨品種,國內第5個化工品種。據統計,截至2015年4月30日,PP期貨上市以來累計成交1.2億手(雙邊,下同),折合PP現貨約28868萬噸,總成交額5.1萬億元。其中,3月份,剛滿“周歲”的PP成交迅速活躍,日均成交量破百萬,使PP正式進入國內期貨市場上雙邊百萬手級別的主力品種板塊,4月份繼續保持日均近百萬手的水平。在此過程中,法人客戶成交量不斷提高,上市以來日均成交11.1萬手,日均成交占比28.1%;法人客戶日均持倉為11.3萬手,日均持倉占比38.1%。
價格上,由于受到上游原油、丙烯等原材料價格的影響,近年來PP價格波動較大,2010年曾達40%以上,2013年達20%左右,產業企業受制于價格波動,生產經營面臨較大風險。市場人士指出,去年來,PP現貨價格經歷了春節過后大跌,2月中旬到8月上旬震蕩上行,隨后重心下移的態勢,全年價格呈現下行趨勢,跌幅達20%。PP期貨價格始終反映現貨價格趨勢并保持緊密聯動。據統計,2014年PP期現價格相關系數達0.96,月套保效率和季套保效率分別達51.25%和84.99%。
華南某改性塑料上市企業2014年聚丙烯生產采購量30萬噸,貿易總量約40萬噸。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自PP期貨上市以來,企業通過大商所PE和PP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規避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同時,通過對期貨行情進行追蹤分析為企業經營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PP期貨為企業鎖定采購成本提供了有效工具,當PP價格下跌幅度較大且估算產品有較高利潤時,在期貨盤上進行買入套保以鎖定產品成本和利潤。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PP價格也隨之下跌。在PP價格跌至每噸10000元時,產品毛利可達15%,企業決定在期貨價格10000元/噸以下逐批買入PP。操作中,企業買入PP1501合約約1萬噸,建倉均價為9758元/噸,臨近交割月平倉均價9233元/噸。雖然期貨虧損500多萬元,但由于在期貨市場上建立了虛擬庫存,企業延遲采購,現貨價格大幅下跌后,采購成本降低1000多萬元,最終期現合計盈利580多萬元。
市場研究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PP期貨僅在一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很多品種三年、甚至五年才能實現的市場成熟度。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