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肥的危機除了產能過剩的危機外,新的危機正在浮出水面,那就是需求下降的目標可能會提前實現。3月18日,農業部印發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方案》,目標是:2015~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對此文件,執行措施之前并不得力,故而沒有引起市場的足夠重視。但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化肥需求下降的目標可能會提前實現。
首先,農產品價格低迷所引起的化肥需求下降。今年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出現了全面下跌,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首次下跌。作為市場價格風向標的東北及內蒙古玉米國儲收購價下調了10%以上,收購質量要求也大幅提高,等于在保護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壓低了收購價格,而在不實行最低保護價的地區,玉米收購價格降得更低。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嚴重倒掛。雖然三大主糧進口實施配額管理,但替代品進口猛增;
二是國內糧食庫存高企,三大主糧的消費庫存比均達40%以上,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17%的警戒線,收儲庫容告急,財政負擔加重;
三是經濟增長乏力,油價大幅下跌,造成工業需求不振(以用玉米生產生物乙醇的中糧生化為例,去年中期報告為盈利,今年大幅虧損)。雖然農產品具有剛需的特點,但同工業品的經濟規律并無本質的區別,也就是說中國農產品價格要上漲,首先得壓縮供應,完成去庫存化過程,這個過程不會一蹉而就,因此農產品價格低迷將會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農產品價格低迷會從幾個方面引發化肥用量的下降:部分耕作條件較惡劣的土地放棄耕種;土地承包戶出現虧損或盈利下降,再生產面臨困難;復種指數下降;施肥水平下降等問題。
其次,國家和地方的農業政策調減種植面積帶來的化肥需求下降。11月2日,農業部發布了《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一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性植物;11月3號,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早在去年9月,河北省農業廳發布的農業規劃就提出:“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適當壓減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麥種植面積,改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為一年一熟制,并對項目區壓減小麥種植面積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貼?!?
以上一系列文件的出臺預示著中國糧食戰略由鼓勵生產到適當抑制供應的重大轉變。在國際農產品價格低迷的戰略機遇期,在國內糧食庫存消費比較高、土地過度利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調減農業種植面積、實現土地的休養生息無疑是正確的選擇。這些政策的全面實施,必然引起種植面積的下降和化肥需求的減少。
綜上,未來化肥需求下降的幅度雖然難以預料,但趨勢十分明朗,產能過剩疊加需求下降,化肥市場前景堪憂。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