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煤炭行業近十年中最寒冷的一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下稱中煤協)統計的全國90家大型煤炭企業的利潤總量僅51.3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00億元,下降約91%。
1月20日,記者從中煤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15年11月,利潤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4.6%,企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擴大了16.8%。
中煤協副會長姜志敏表示,這90家大型煤企的煤炭產量占全國的69.4%。整體行業的虧損面已經達到了95%。
造成煤企利潤大幅減少的直接原因是煤炭價格的大幅下滑。2015年末中國煤炭價格指數為125.1,比年初下跌12.7點,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平倉價已降到約370元/噸,比年初的525元/噸下降了29.5%,已經降到2004年的煤價水平。
面對不斷下跌的煤價,有煤企提議出臺煤炭行業最低限價措施,以便緩解煤炭行業的脫困壓力。
姜志敏回應稱,企業確實有這方面的需求和呼吁,但是否仿照成品油定價機制,設置煤炭“地板價”,仍在研究階段。“中煤協的態度是,保持煤價的合理回升應該采取綜合措施,側重于供需關系的調整,從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上,減少無序競爭。”姜志敏說。
在姜志敏看來,“十二五”期間中國煤炭行業面臨不少問題,首先是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產能嚴重過剩,截至2015年底,全社會存煤持續48個月超過了3億噸;二是產業、技術、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集中度、效率低;三是相關體制機制的不完善,如退出機制。
中煤協稱,“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淘汰落后產能5.6億噸。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數量約為1.08萬處,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為1050處,比2010年增加了400處,產量比重從2010年的58%提高到68%。但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目前仍有7000處。
如何化解產能過剩,是目前煤炭行業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中煤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部主任張宏指出,從近期看,要依法依規控制煤炭產能的無序增長和產量的失衡,依法治理違法違規煤礦的建設和生產,還要控制煤礦的超能力生產。從中長期看,要建立長效退出機制,對于資源枯竭、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的煤礦要加以引導退出。
此外,還要優化煤炭生產布局,形成東中西部梯級開發利用的格局。在產業布局上,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如進行資本的相互參股控股,與上下游企業進行產業對接,或者形成戰略聯盟。
去產能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如何解決在崗職工的安排問題。之前,國家發改委已經明確表示,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對地方和企業化解產能過剩進行獎(勵)補(貼)。對于該專項資金的規模和具體使用方式,業內頗為關注。
姜志敏在會上表示,去產能專項基金到底是多少,該怎么花,正在研究,但可以明確的是,主要用于煤炭人員的安置。
面對行業頹勢,對于煤炭工人而言,或許值得高興的事情,是可以迎來春節假期。由于之前中國長期處于缺煤時期,中國煤炭工人的工作時間長,且沒有正常的節假日或雙休日,連春節期間都需正常上班。
如今,行業供求關系發生了扭轉,煤炭工人的休假制度也有望得以改變。去年初,神華集團等15家大型煤炭企業就聯合發出倡議,呼吁煤炭企業在保障安全生產和煤炭穩定供給的前提下,全面實行節假日正常休假和煤礦工人帶薪年休假制度。
這一年來的煤炭行情,讓煤炭工人休假制度的建立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姜志敏在會上表示,根據今年供給形勢,中煤協支持并鼓勵煤礦在春節期間給工人放假。
“至于5天工作制,可能由于行業特殊情況,實行起來有難度,但是按月集中休息,從煤礦的技術、生產、安全上看都是沒有問題的。中煤協在這方面正積極推動,保障煤炭工人的休息日。”姜志敏稱。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