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寒潮正向汽車產業鏈上的相關零部件擴散蔓延,中國輪胎產業首當其沖。除了資金緊張、管理不善、美國“雙反”,更重要的是,多年以來的低端競爭與產能過剩,早已成為國產輪胎潛在的“殺手”。
山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輪胎生產領域,山東省的產能多年來居全國首位,生產企業多達數百家,產能超過1億多條;但其產能利用率卻并不高,2012年,山東輪胎產業產能利用率僅64.5%。
山東省橡膠行業協會會長張洪民坦言,輪胎行業成為山東化解產能過剩的七大行業之一。
不僅如此,輪胎行業在全國范圍都存在極大的產能過剩。
據中橡協調查統計,國內輪胎行業平均開工率從2012年的80%左右,降至2015年的70%以下。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鄧雅俐表示:“國內輪胎行業產能過剩,實質上是結構性過剩,即落后產能嚴重過剩。”
據統計,目前在國產轎車的子午胎和輕型貨車子午胎中,65%是中低端產品。這些產品技術性能低、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一位輪胎業界人士表示,國內的市場環境十分惡劣。
一方面,產品同質化嚴重,低端產能過剩,導致“價格戰”比國外還要激烈,企業無利可圖;另一方面,國內客戶回款不及時甚至拖欠成風,往往導致企業的現金流斷裂,影響正常經營。
兩方面因素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輪胎企業只把目光轉向出口。
事實上,國內輪胎企業早已把出口作為化解巨大產能的重要途徑。但大批低價輪胎的出口也讓世界開始恐慌。
“中國輪胎企業應該更多把精力放在國內市場上,不斷提高技術和品牌走高端路線。不要丟了海外市場又失去國內市場,兩頭都抓不住。”上述業界人士說。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