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有媒體報道稱,包括鋼鐵、煤炭、有色、煉焦、煤化工、紡織化纖、基礎化工、化肥等在內的19個行業將被銀行列入壓縮退出行業,新增貸款受限。1月21日,某股份制銀行發出通知,將上述19個行業列入壓縮退出行業范圍,同時對行業存量客戶實施不同管理策略。至此,傳言成為事實,后期更多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啟用信貸黑名單似乎要也已成定局。
“符合準入標準的存量客戶申請增額續貸,需報總行核準;不符合準入標準的客戶單戶敞口余額較2015年末不得增加,除極端情況可經總行例外核準投放外,其他情況一律不得新增敞口。”上述某股份制銀行人士指出,通知已明確要求,對符合準入標準的存量客戶以2015年末風險敞口為基準,實施總量管控。
據業內人士分析,如果某個行業被銀行列入壓縮退出行業名單,則意味著銀行對該行業所屬企業的貸款將會非常謹慎,總體原則是不斷收回貸款,同時限制企業再貸款數量。那么,煤化工、化肥等行業不幸“中招”,后期將面臨怎樣的影響呢?
近兩年,化肥價格不斷下跌,業內虧損企業越來越多,有些企業依靠銀行輸血才勉強維持生存。可以斷言,如果后期銀行真的斷貸,這些企業倒閉破產將是毋庸置疑的。其實這也是件好事,國家已經三令五申要壓縮控制一般性產能,全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將有效的金融資源從產能過剩行業和“僵尸企業”中抽出來,投向更有前途的新興產業和科技型企業,這無疑是金融助力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道。
對高危的化肥生產企業而言,確實已到做決斷的時候,既然進已無可能,當早謀退得干凈利落。對于經銷商而言,要高度留心這類企業的破產倒閉風險,不要將過多的預付款放在這些企業手中,處在風險敞口期,哪怕是它們給的價格優惠再高,也要擋得住誘惑,一定要堅持現款現貨的原則。
化肥生產企業被列入了銀行壓縮退出行業范圍,一方面說明現在的化肥行業形勢很差,前景不被金融資本所看好;另一方面也說明2016年將是化肥行業的洗牌淘汰年,一大批成本高、虧損嚴重,同時資金困難的企業必定難逃淘汰的命運。但我們相信,大浪淘沙,經過殘酷的優勝劣汰,化肥產能得到控制,生產企業精減,市場供需矛盾將會明顯緩和,這對化肥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一定是件大好事。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