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烯烴產能全國第一,煤制油技術最全,能源化工大省陜西現代煤化工2015年收獲滿滿,但同時也面臨產能發揮不足、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等尷尬,真實的狀況可謂喜憂參半。這是中國化工報記者2月4日從陜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了解到的。
陜西石化行業統計快報結果顯示,2015年陜西完成煤制烯烴產量187.5萬噸,總產能310萬噸,裝置平均開工率60.48%。其中聚乙烯產量90.93萬噸、聚丙烯96.56萬噸。據不完全統計,煤制油(含煤焦油加氫制油)產量130萬噸,總產能360萬噸,裝置平均開工率僅36.1%。煤制油實現銷售收入3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64.3%,占全國總量的16.8%,列全國第二位。
目前,陜西已建成百萬噸級費托煤間接液化、煤油共煉、煤焦油加氫以及甲醇制汽油等4種不同工藝路線的煤制油項目8個。但受油價持續低迷、消費稅不斷增長等因素影響,陜西煤制油開工率過低,產能發揮不足,經濟效益較差。雖然2015年實現利潤總額8億元,但全行業虧損面達到66.7%。產品銷售費用4468萬元,比上年暴增1347.5%,稅費負擔持續加壓。
相比之下,煤制烯烴的情況要樂觀一些,產能利用率在六成以上,且多數裝置實現了盈利。除神華煤制油榆林化工分公司60萬噸/年烯烴項目去年底投料開車外,2014年集中投產的3套裝置中,中煤陜西榆林能源化工的烯烴裝置運行最好,該公司2015年生產聚烯烴68萬噸以上,超過設計負荷,實現利潤總額10億多元,延長中煤榆林能源化工和蒲城清潔能源化工也都實現了盈利。但煤制烯烴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聚烯烴產品同質化特征明顯。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胡海峰認為,陜西現代煤化工在“十二五”期間獲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甲醇、乙烯、丙烯等基礎化工原料實現從無到有并大幅增長,填補了陜西多年來基礎化工薄弱的空白。但陜西化學工業在全國占比還偏小,尤其是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非常薄弱,比如煤制烯烴產品均為普通的聚乙烯、聚丙烯,高相對分子質量、高強度、高韌性以及特殊用途的專用聚烯烴嚴重缺乏,主要依賴進口,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今后產業發展應加快補齊這個短板,向高端化工拓展,向下游精細化工延伸。
據悉,我國“十三五”時期現代煤化工仍以示范為主。目前,陜西華電榆橫煤化工的世界首套百萬噸甲醇制芳烴工業示范項目、陜煤化3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正在加快實施。“十三五”陜西還規劃了煤制氣項目。在量上開疆、在質上升級,兩條腿齊步走,陜西現代煤化工有望化解成長的煩惱,步入發展的成熟期。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