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企搬遷入園將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化工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但鑒于環境約束力越來越大,環保將成為化工園區最大的發展瓶頸。園區污染綜合治理關乎整個化工行業的生存發展,而破解之策就在于將污染管控前置,也就是切實推行源頭管控。這是4月22日閉幕的由中國化工學會等主辦的第三屆全國化工園區污染綜合治理大會上,來自行業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化工園區、環保企業等與會代表達成的普遍共識。
中國石化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指出,園區工業總產值目前已占到石油和化學工業總產值的44%,園區在土地銷售收入產出率、增加值產出率、利潤產出率、固定資產投資率等方面明顯高于區外企業,體現出集約化優勢。同時園區的排放優勢尤為明顯,單位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0.54千克/萬元、0.8千克/萬元。
“指標充分說明,園區的效率與排放均優于行業平均水平,也證明園區化的發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楊挺說。
中國化工學會專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表示,化工園區有效促進了我國化工產業的集群發展,但隨著園區化的快速發展,化工污染治理成為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因此,實現對污染的有效管控,不僅關系園區能否綠色壯大發展,同時也關系到企業能否順利入駐與扎根園區,這是當前不斷趨熱的化企搬遷入園的先決條件。“顯然,在新環保法氛圍下,園區污染綜合治理密切關乎行業與企業的命運。”他說。
楊元一的上述論斷,在現實中很快得到了印證。就在此次會議開幕的當天凌晨,從江蘇鹽城海安縣傳來消息,鑒于當地化工園區化工廢氣污染問題,該縣決定自4月20日起將化工園區近30家化企實施全部停產整頓。
為降低園區污染風險和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與會的多位專家學者疾呼:目前已經到了從以往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的關鍵時刻了。
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沈忠強調了清潔生產的源頭管控方式。沈忠告訴記者,企業推行清潔生產有五個實現途徑:初期設計,產品先期策劃時考慮廢物的產生環節;源頭削減,把控原輔材料和能源清潔;內部循環,循環利用、內部消除;外部循環,進入外部循環利用、縱深產業鏈發展;末端治理,強化企業內部治理。
而作為國內化工企業20強之一的江蘇泰興經濟開發區,在污染源頭控制與過程治理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據該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孫群介紹,泰興園區一方面嚴控生態底線,倡導綠色招商。另一方面,提高準入門檻,確保項目高水準,并嚴格執行專家預評審和“三同時”制度。
新聞快論
源頭治理 事半功倍
與其事后費勁治理,不如從一開始就防患未然。化工園區的污染防治也是如此。
化工園區由于生產集中,排放強度大,加之目前清潔生產程度低,污染排放過程漫長而復雜。同時,受傳統治理觀念約束,園區在治污方式方法上盡顯被動,往往是重單元而輕系統,重達標而輕總量,重末端而輕源頭,重建設而輕管理。這使污染治理非常之“累”。
然而,一旦轉換思路,注重源頭管控,從“治”轉為“防”,局面就會大不相同。一方面,通過事先選擇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等提升清潔生產水平,另一方面通過選擇清潔原輔材料、能源等,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由于做到了預先把關,不僅可以節約大量末端治理費用,還可以從提高收率中增加產出效益。
實際上,源頭治理的辦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途徑:一是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主要是通過優化生產將原材料中的所有組分盡量轉變為產品;二是優化工藝和設備,簡化流程,變間歇操作為連續操作,促進裝置大型化,優化工藝條件,有選擇地改變原料路線;三是組織內部物料循環,將流失物料和生產廢料回收處理后再返回生產流程中;四是加強科學管理,實踐證明,強化管理能夠削減40%的污染物產生;五是組織區域內的清潔生產,開展產業鏈合作,盡可能實現物料閉合循環。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