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北大央企論壇第四期“環境責任轉型——綠色發展與清潔能源之路”在北京大學召開,業界專家、知名學者、資深媒體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當前能源結構下,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方向及產業鏈結構的改革之路。
今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關于天然氣產業發展的政策,大力倡導發展綠色能源。根據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28日舉行的中國能源工作會議上透露,2017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4億噸標準煤左右,天然氣消費比重將提高到6.8%左右,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0%左右。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正迎來了難得的機遇。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鄂爾多斯分院院長賈愛林在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的天然氣供給能力總體保持較為寬松的態勢,天然氣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特色,然而由于主力氣田自然穩產能力較弱,雖然產量還將繼續保持增速,但穩產形式面臨挑戰。作為占據我國天然氣產業71%的中國石油,正在積極探索致密氣、頁巖氣、煤層氣等新領域,推動非常規天然氣規模的發展,保障社會民生。
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整個經濟增速減緩,能源消費需求也減緩,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勢在必行。但實際上我國的人均消費水平偏低、不同天然氣用戶對于價格的承受力不一致等原因,目前來看離規劃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據中國石油大學劉毅軍教授介紹,明確的價格市場化,是從2005年開始算起的,經過十年,門站建立了理想起步價,并且實現了價格聯動。大幅度提高了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這樣與其它替代能源比價,趨向更加合理。“國家能源局在新疆有一些批復,整體上都是要進行上游緩進,中游過度的思路。對于下游的市場,我們估計2020年是3000億,2010年估計碳排放的要求來看,還是偏低的”,劉毅軍說。
從全球來看,已經發生過兩次能源轉型,第一次的能源轉型是煤炭成為主要的能源,第二次能源轉型是油氣成為主要的能源,現在正處在第三次能源轉型的初級階段,就是由油氣到可再生能源。而我國未經歷從煤炭到油氣第二次轉變的過程,世界一次能源結構中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也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對于初步發展的不太成熟的市場,天然氣又是替代性非常強的能源品種,怎么樣促進穩定發展,實現天然氣的戰略目標呢?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史丹認為,要推進天燃氣發展,當前的關鍵是必須加快天然氣和能源價格體系的改革,可以通過征收碳稅,推行碳交易,使高污染的能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增加天然氣的競爭力。同時還可以實行峰谷差的氣價和季節性的價格,用價格調整供需關系,消峰填谷,用價格來進行調整,平穩供需關系,以及制訂科學合理的不同環節的天然氣價格的成本分攤機制等。
其次,要加強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管網的建設,公平合理的計量不同氣體來源的價格。除此之外,要想擴大天然氣的市場空間,就要實現燃料的替代,有序發展天燃氣發電,國家在關稅等方面給與適當的政策優惠。把天然氣價格和發電上網的價格形成很好的聯動機制,推進天然氣電力市場化的改革。
擴大天然氣消費,實際上更多的是減少煤炭的消費,這也是從環境來考慮的。“我們發展綠色能源,實行低碳轉型,建設低碳社會,不僅僅需要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另外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如果說人人遵循綠色發展的理念,減少消費支出,也是對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做出貢獻”,史丹說。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