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我國煤制乙二醇領域形成的技術開發與項目投資熱潮,有專家提醒,資本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科研單位技術研發急于求成,導致在工程放大過程中出現大量問題及隱患,這樣發展下去,只會延緩我國煤制乙二醇的產業化進程。這是記者從5月27~29日在杭州召開的第二屆煤制乙二醇技術經濟研討會上獲悉的。
煤制乙二醇作為現代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之一,于2009年被列入國家石化產業振興規劃,由于市場容量較大、利潤前景看好,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和投資者積極參與其中,形成一股技術開發和項目投資的熱潮。亞化咨詢統計,截至今年5月,我國擬建和在建煤制乙二醇項目有21個,總產能約為334萬噸/年,其中正在建設的規模裝置就有9個。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馬新賓教授指出,我國煤化工迅猛發展為煤制乙二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本基礎,而資本的大量涌入加快了煤制乙二醇技術的研發進程,企業有需求,并主動將技術產業化,這對行業發展是好事。但關鍵的問題是,現在技術研發方都說自己擁有核心技術,急于研發與推廣。由于缺少詳盡全面的技術研發做支撐,導致在后期工程放大過程中出現大量問題。
據了解,2009年12月,由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江蘇丹化集團和上海金煤化工公司開展技術攻關的世界首創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工業示范項目打通全流程,但試車成功后一直停車整改。此后技術開發方負責人回應稱,目前裝置和催化劑還存在問題,主要是催化劑問題。
上海戊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保明、陜西延長石油集團西灣煤化工項目籌建處技術顧問李佩玉表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經過長周期商業化運行的煤制合成氣經草酸酯加氫合成乙二醇的裝置,主要物料和能源消耗都是根據實驗數據或理論數據進行估算的,真實成本數據有待示范裝置長周期運行后才能得出。盡管國家鼓勵發展20萬噸/年及以上合成氣制乙二醇生產技術開發與應用,但專家建議,當前國內煤制乙二醇研發力量應先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術消缺上,把規模裝置開好,而不是把精力用在技術商業推廣上,這樣更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