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土資源部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7月7日透露,日前我國在湖北宜昌進行的頁巖氣調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獲得迄今全球最古老頁巖氣藏的重大發現。
中國地質調查局實施南方頁巖氣科技攻堅戰。在以往油氣地質工作的基礎上,瞄準久攻未克的南方復雜地質構造區,加大工作力度,部署實施的鄂宜頁1井在寒武系水井沱組(地層形成于約5億年前)獲得6.02萬方/日、無阻流量12.38萬方/日的高產頁巖氣流,并在震旦系陡山沱組(地層形成于約6億年前)獲得迄今全球最古老頁巖氣藏的重大發現。
鄂宜頁1井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城區西南20千米處,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長江中游部署實施的第一口頁巖氣壓裂試氣井,實現了我國南方頁巖氣調查新區新層系的重大突破、新理論和新技術的自主創新。
一是開辟了長江中游頁巖氣勘查新區。首次在長江中游獲得高產頁巖氣流,圈定1200平方公里有利區,預測資源量超5000億立方米,有望形成新的頁巖氣資源基地。打破了我國頁巖氣勘查開發均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周緣的局面,實現了從長江上游到中游的戰略拓展。
二是發現五套含氣地層,在古老地層寒武系、震旦系獲頁巖氣調查重大成果。首次在四川盆地外寒武系水井沱組鉆獲高產氣流,證實該層系是頁巖氣勘探的又一主力地層;在距今約6億年前的震旦系陡山沱組,發現迄今全球最古老的頁巖氣藏,拓展了新的勘查層系,具有巨大勘查開發潛力和重大科學意義。
三是創新提出了古隆起邊緣斜坡帶頁巖氣成藏新模式。傳統認為該地區古老地層生油生氣早,歷經多期改造難以成藏。經長期研究攻關,提出了“有利相帶是基礎,有機質含量是保障,基底隆升及演化是關鍵”的新模式,突破了傳統認識,有效指導了勘查部署,豐富了頁巖氣成藏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是自主研發了復雜地質條件下頁巖氣儲層改造新技術。針對該區地層高鈣低硅、低溫、常壓、水平應力差大,儲層難以改造的特點,創新壓裂液配方和改造模式,成功實現了頁巖氣運移通道的充分疏導,為獲得高產氣流提供了技術保障。
鄂宜頁1井的重大突破,進一步拓展了我國南方頁巖氣的勘查區域和勘查層系,有望支撐形成新的頁巖氣資源基地,引領長江中游地區頁巖氣油氣勘查開發。
據介紹,下一步中國地質調查局將頁巖氣地質調查從已形成規模產能的長江上游向中、下游戰略轉移。近期主攻中游地區,力爭形成與重慶焦石壩、四川長寧-威遠三足鼎立的頁巖氣資源基地;中期向下游地區拓展,努力形成南方頁巖氣勘查開發新格局。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